2011年,第一部《中国对外援助》白皮书发表,主动的信息公开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察家们的需求,世界上持续了5年多有关中国在非洲以外援为工具进行“急剧扩张”的种种热议和质疑之声也明显减弱。世界观望中国的目光,从原来的惊诧、不习惯、质疑转变为将中国视为全球大国、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国际发展合作事业就是在这样密切的关注之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第一部白皮书针对国际上对于中国外援数目及流向的疑问进行重点释疑不同,刚刚发表的第二部《中国对外援助》白皮书明显更多着墨于援助在社会经济方面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这与近年来国际上其他援助方对“实效”概念的强调是一致的。
新报告增加了区域合作机制下的外援。新世纪以来中国与非洲、阿拉伯国家、东盟国家、亚非葡语国家等论坛合作机制愈益活跃,这一节介绍了中国在促进发展和地区整合方面的贡献,体现出中国的对外援助逐渐摆脱“双边性”这种传统特点,积极以多边合作形式促进区域一体化,特别是在跨区域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贡献,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言,越来越具有全球公共产品的性质,呈现出积极践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新报告另一处用力较多的方面,是“参加国际合作”部分,比三年前的版本字数增加了一倍半,内容大大丰富。既有中国对于国际多边援助机制支持和参与的增加,、二十国集团等平台上开放的对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南-北-南、还是南-南-南性质的三边或者多边合作实践,已经成为突出的风景,而在三年前的报告中才作为“探索”性的意愿提出。这实际上反映出,随着中国作为全球大国地位的凸显,一直被外界视为“双边性质”的中国外援,也正在无可避免地成为整个多极世界发展援助体系的组成部分,成为积极参与解决全球贫困与发展、、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全球治理的一部分。
全球社会的兴起,意味着全球各国的公民都在要求更多的知情权,而未来普通公众的越来越高程度参与也将是大势所趋。中国的情况也不例外。随着新一轮的“促贸援助”通过世贸组织等平台的推广,受援国自己的主导意识的提高和参与能力的提高,未来的国际发展合作参与主体会越来越多转向私营部门和公众。
参与者的多元化,不仅带来了整个国际发展合作棋局的多极特征,更让以往发达国家主宰的“南-北”模式的发展援助概念受到了很多的冲击。南南合作实际上成为主要议题,,“南方国家因为经验接近从而使得南南合作天然具备更能解决发展问题的优势”,也表现在南方国家拒绝单向捐助者概念,而更愿自称为“发展的提供者”,也就是强调合作开发、共同受益的概念。
中国新一个阶段的国际发展援助,不是用自己的经验去诠释已有的国际发展援助理论,而是多多参照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探索和创造新的发展合作理论。
(刘海方,,北京大学国关学院副教授)来源新华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