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发展 > 2017学术会议通知

2017学术会议通知

时间:2023-06-05 09:59:46

  好的通知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各位知道怎么写2017学术会议通知吗?看看下面的方法和技巧吧!

  2017学术会议通知【1】

  应延边大学邀请,美国德州理工大学药学院药学系主任张瑞稳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讲座,欢迎广大科研工作者及研究生踊跃参加。

  会议时间:2013年7月5日 上午 9点30分

  会议地点:医学院5楼学术厅

  讲座题目:转化医学的理念与实践

  讲座人简介

  张瑞稳 男,博士,现任美国德州理工大学药学院药学系主任,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第三军医大学(客座教授), 江苏大学(荣誉教授), 华中理工大学 (荣誉教授), 沈阳药科大学 (荣誉教授).

  1988年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获医学博士,1989-1992年在UAB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

  1992-2010年期间曾任美国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UAB)药理与毒理系教授,癌症研究中心、、癌症化学预防中心、基因治疗中心、老年化及老年病研究中心、临床营养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肿瘤药理中心实验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有分子癌症细胞生物学、分子癌症治疗学、基因调控和沉默、生物技术和生物药物学、开发遗传为基础的用于治疗癌症和感染疾病的新型药物、药物基因组学、药物遗传学、药物作用、毒理、药物遗传学、毒理基因组学的分子机制、临床药物学、生物标志物和癌症预防以及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天然产物。

  目前拥有美国毒理学家资格证书(DABT),美国科学促进学会会员(AAAS),美国FDA顾问(临床化学与临床毒理学),担任美国NIH、DoD、CDC、NIOSH等重大项目的评审工作;担任美国多家学术协会的会员;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担任19家美国知名杂志的主编、副主编及编委;为71家学术期刊的特约审稿人;曾受邀国际学术会议及世界各地学术研究机构作学术报告百余次。

  张瑞稳教授现负责主持多项美国NIH、DoD、ACS研究课题,共获得国际专利12项,参与编写中英文著作46本,其领导的研究室已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近160篇。

  2017学术会议通知【2】

  第十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暨“全面深化改革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全国研讨会,将邀请国内著名“三农”问题研究专家,共同商讨和分析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长寿乡——广东蕉岭的相关经验。

  届时将邀请多家媒体进行支持,包括:、、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人物周刊、凤凰周刊、腾讯网、南方网、天涯社区、凤凰网、农博网、奥一网、中国农村研究网、南方农村报网、中国农村发展网、中国政治学网、中国城乡发展研究网和中原农村发展研究网等。

  为使论坛汇集更多宝贵思想和成功经验,特面向全国征集论文。

  论坛主题:“全面深化改革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论坛时间:2014年11月

  论坛地点:世界长寿乡——广东蕉岭

  主办单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农村报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

  协办单位:

  征文选题范围:

  (1)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分析

  (2)集体土地确权如何推进

  (3)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案例分析

  (4)发达地区确股问题

  (5)如何统筹涉农资金使用

  (6)镇级派出机构的整合

  (7)城乡统筹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8)金融支持与农村发展

  (9) 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实践

  (10)资源地区的利益博弈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

  征文截至时间:2014年9月30日

  征文通讯地址: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农村报

  邮编:510601 标注:研讨会征文

  征文接收信箱:1054797694@qq.com

  征文联系电话:(020)83003476

  征文奖励办法:组委会将聘请专家对征文进行评审,从中评出10件优秀作品,作者即为“第十届‘三农’研究创新奖”获得者,组委会将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

  2017学术会议通知【3】

  第三届中国人际沟通论坛由中国传播学会人际沟通专业委员会主办。

  本次会议作为第十二届中国传播学大会的一个分论坛,拟于2014年10月在北京召开。

  具体时间请见第十二届中国传播学大会会议通知。

  人际沟通是人类传播行为的基础,发生在个人、群体、社会、文化的各种关系交往层面。

  在人类传播过去、现在与未来发展的链条上,人际沟通的形态和交往行为贯穿始终,未曾分离。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人类传播研究从未放弃对这种基本传播形态与交往现象的描述、认识、理解与阐释。

  今天,新媒介传播仍在从人际沟通现象中生发出创造性资源,同时也为人际沟通研究开拓着新的学术空间和思想的可能性。

  新媒介传播对中国社会变革、人际交往建造和人的社会心理影响越来越重要。

  当新媒介传播取得巨大成功之后,人际沟通的质量与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联愈加紧密。

  因为新媒介的广泛使用,人际沟通获得新的意义。

  新媒介大大提高了社会个人参与公共政策、经济、文化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个人在家庭、婚姻、社交、商圈、职场、种族、国家等不同关系层面对各种交往讯息的传播与关系意义的建构等。

  新媒介语境下的人际沟通现象很值得来自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学科视角的研究者给予关注。

  因此,本次会议倡导以跨学科研讨的方式,汇集重要的研究成果,揭示新媒介对人际沟通现象、人际沟通方式与人际交往关系进行重新排序的社会影响,探讨人际沟通研究的新方法或新途径等。

  为推进本次论坛讨论,我们试从人际沟通的传播变革、传播动力、传播结构、传播关系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提出若干相关议题并附相应题解,聊供大家参考。

  1、新媒介及媒介融合对日常人际沟通方式变革的影响研究。

  在新媒介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沟通的媒介多样化融合背景下,传统的人际沟通方式已从一对一的排他性向一对多和多对多的社交网络和用户形式迅速转变,原初的口头谈话、文字、图像和声音等传播样式,被新媒介融合及其传播技术加以贯通,重新整合,塑造了人与人之间更为多样化的彼此关联、关系互动和谈话类型的新景观,例如移动新媒介正在不断消弥人际沟通所倚重的面对面交谈的特定优势,同时,也将人际沟通特有的能力扩大到与其他媒介形式的融合之中。

  在此背景下,人际沟通因环境变革而出现了新的传播现象与不同于以往的交往表现。

  此议题着重于由新媒介融合所构成的同步与异步的交流环境或时空情境对人际沟通方式变迁的影响研究;也包括媒介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对人际沟通信息可利用性的影响研究等。

  2、新媒介环境下的人际沟通动力与文化观念研究。

  所谓动力主要指:使用新媒介能拓展人际沟通行为、沟通心理和沟通经验的,影响个人交往与社会沟通目标实现的,有助于对社会与文化规范变迁产生新的理解的媒介传播与形成媒介社会结构的力量。

  如果人类所有沟通形式都离不开人对人的传播或沟通,那么新媒介语境下的人际沟通并非只是技术决定论式的,新媒介环境的进步只是给人际沟通创造了更好的物质基础,文化的创造有可能会使先进传播技术应用经历更多的选择和带来更多个人经验的差异。

  3、新媒介使用与中国社会人际沟通行为特征及取向研究。

  从中国社会结构类型、构成人际交往概念和行为取向的逻辑起点入手,探讨中国社会人际沟通在个人、家庭、政府、媒体、国际、跨文化等各种关系层面的传播行为特征和行为取向,已经成为新媒介环境下人际沟通研究所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新的人际交往现象不是由新媒介带来的,而是需要在中国社会关系交往理论框架下重新观察,如那些被中国人所强化了的社会是由网络所构成的观念,反映在社会网络关系中,被新媒介使用者通过自由选择所建构出来的强关系或弱关系,互联网交流中出现的新的关系交往理念、交往准则和互动方式等,正在打破中国社会传统交往的时空秩序,强化或建构着新的关系交往规范和交往行动理念。

  研究者可针对中国人日常交往中所看重的网络、权威、权力、关系、面子、信任等交往行为理念的流变与发展,通过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等视角给予必要的探讨。

  4、个人关系交往管理与人际沟通权益保障研究。

  着重探讨人际沟通的关系性讯息生产和讯息效果的形成与影响等问题。

  特别是新媒介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个人隐私观念的变化以及隐私信息的共享和保护等问题,如手机网络运营商掌握着人的实时通信和行踪,人际信息与隐私保护、公开、分享、丢失、泄露及人际传播受到骚扰及虚假信息等风险及信息保护等问题,也包括在不同传播时空和不同媒体文化中,人们对私域和公域之间边界的解释及对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道德伦理评断标准的研究,以及如何使人际沟通者能对自身传播权益保障做最大的考量和理性选择的对策性研究等。

  5、人际沟通知识体系变革与理论方向探讨。

  以网络化的个人计算机和手机为代表的数字化移动新媒介,正在打破时空对人类交流及关系交往的最后限制,赋以个体间交流者新的网络化经验。

,2014年全球手机用户的总数可能会超过人口数。

  这种跨时空的移动信息载体,作为更加先进的下一代传输手段,正在飞速融合人体、书写、印刷、电子和数字媒介于一身,汇聚各种媒介的独特性,建构人际交往的网络平台,不断拓展社会个体间彼此沟通和交流的信息空间,将传播媒介与人体延伸的梦想牢固融合。

  新媒介使用改变了人们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认知,也给人际传播研究带来困境与挑战。

  原来以个体间面对面传播为依托的研究体系与理论方法已无法回应现实问题。

  人际沟通研究需要更新知识体系,重新审视人际沟通的理论框架,重新建构研究假设或提出研究前提、重新定义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开掘新的不仅仅是数字化研究的方法等。

  论题不局限于上述列出的范围,欢迎惠赐与人际沟通相关的其他论题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