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我们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要以生活体验为原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自主探究为动力,把数学课堂教学构建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平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现实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参与身边的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探究,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一、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数学。
数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生活中数与形的夺目光芒。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是小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要求学生理解“平均分”这一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礼物,你们喜欢吗?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 6 颗糖,想请小朋友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议一议:这 6 颗糖你准备怎样分着吃?一下子,教室里便炸开了锅,小组同学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个同学说:“爸爸妈妈每人吃一颗,剩下是我的,嘿嘿!”立即就有一个同学批评说:“这样不好,你也太自私了吧!爸爸妈妈工作那么辛苦,我想每人应该吃 2 颗,这样很公平。爸爸妈妈也会夸奖我的。”此时,所有的同学都赞成这种分法。此刻,我非常兴奋,于是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平均分”这一概念。通过这一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这一片断的教学,让我感受到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要想真正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必须让数学随着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初步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让他们学到有价值的、生活所必需的数学。
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数学。
实践是创造的源泉。脱离了实践活动的数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数学活动才有可能被激活,才能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把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社会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的方式生活化,用动手实践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紧闭的心智,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对知识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丰满、鲜活起来。
在教学“我长高了”这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同学们,我们班上谁最高?你们想知道他有多高吗?你想知道自己长高了吗?话音未落,同学们便活动起来了。首先,他们找出了班上最高的同学,量出了他的身高,接着又互相量出了自己的身高。整个活动,大家非常兴奋,学习的兴趣很浓,因为他们正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因此,我们要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去激活学生创新的思维,播撒创新的种子,点燃创新的火花,开发创新的才能。在自主探究的课堂中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收到异曲同工之妙。
在“数学广角”这课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三个小朋友握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同学们激烈的争论起来,有的说 6 次,有的说 3 次。究竟握几次呢?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好吗?活动的规则是: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其中三个人分别戴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头饰,另外一个同学仔细观察,看他们每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同学们便兴高采烈地分组活动起来。这种探究的学习方式,能让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我也作为一个学习伙伴参与学生之中,把积极思考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把握教育发展的脉搏,和着教育发展的节拍,使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活动化、探究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精彩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