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随着丹阳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剥离出来,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伴随丹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迫切需要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已成为丹阳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丹阳市农村劳动力的构成分析
????截止2012年底,丹阳全市14镇(区),共有农村劳动力290346人,其中女性126731。
????从农村劳动力年龄比例构成上来看,年龄16-25岁劳动力51084人,占总数的17.59%;26—41岁劳动力99441人,占总人数的34.25%;41岁以上劳动力139821人,占总人数的48.16%。可以看出,劳动力资源主要集中在16-40岁之间,占总体的51.84%,属于青壮年劳动力,是丹阳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相应的,我们也应看到,41岁以上的劳动力所占比例偏高,说明我市农村劳动力呈现老化趋势。应多出政策,多发展相应活动,充分发挥41岁以上的人力资源。
????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及技能构成上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25532人,中专和高中、职技校63380人,初中165135人,小学文化及以下36299人,分别占总数的8.79%,21.83%,56.88%,12.50%。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只有1860人持职业技能证书,仅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0.64%。可以看出,丹阳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高素质劳动力缺乏,制约了丹阳的发展。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农村教育长远规划,从抓好基础教育入手,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从根本上改变丹阳农村劳动力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未来的劳动者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二、丹阳市农村劳动力的流向分布
????截止2012年底,丹阳市农村劳动力中从业人数为269664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92.88%。
????从产业流向分布上来看,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从业人数为47044人,占总从业人数的17.45%,其中高效农业从事者2186人;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为168127人,占总从业人数的62.35%;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54493人,占总从业人数的20.21%。
????从地域流向分布上来看,丹阳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大多在市内,在市外实现就业人数占比不大。180372人选择在丹阳市范围内就业创业,占就业创业总人数的87.94%;16982人选择丹阳市外江苏省内就业创业,占就业创业总人数的8.28%;7478人选择省外就业创业,占就业创业总人数的3.65%;267人选择境外就业创业,占就业创业总人数的0.13%
????三、丹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举措
????1、畅通就业信息。丹阳充分利用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创业就业网络、手机短信平台、新闻媒体、基层信息员、“就业E图”等多渠道作用,打造立体就业创业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就业创业政策、培训计划、招聘岗位等信息。2011年至今,仅通过“就业E图”系统,向广大农民发布的有效岗位信息就达4000余条。
????2、丰富技能培训。针对不同群体农民就业需要,丹阳开展全民培训,重点培训,分层培训,定向培训,引导广大农民凭技能就业。同时,加大初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证奖补力度,根据鉴定成本和市场紧缺程度分别给予200元、300元、400元不等的补助,鼓励农民主动参加职业资格鉴定。2011年至2012年,丹阳市筹措劳动力培训专项资金600多万元,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8617人,大大提高了农民素质,大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丹阳形成了以市人力资源培训中心、镇(区)劳动力培训基地为主,以职校、技校为辅,以企业和民办技能培训学校为补充的多元化培训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的培训就业需求。
????3、就业创业推介。丹阳市人力资源市场、人才市场在开好每周两场定期招聘会的基础上,每年举办多次专场招聘会为农民进城就业提供平台。同时,各镇(区)人力资源市场也积极组织、精心筹办招聘会,进一步方便群众。丹阳形成了大型招聘与日常招聘、综合招聘与专场招聘相结合的推介机制,为农民就业和就好业提供更为充分的服务。同时,主动与市发改委、科技局、农发局、农林局、农机局等职能部门联系协作,组织一批适应农村劳动力创业的项目,召开项目推介会,让有条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
????四、丹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平台
????1、优化工作平台。早在2007年,丹阳14个镇(区)人力资源市场就已完全建设到位并通过三星级验收。2011年起,丹阳财政先后投入250余万元,更新办公设备,配置电子显示屏、电脑、一体机等硬件,并实现全程光纤联网,全力打造具有丹阳特色的镇(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2013年,丹阳将平台建设工作重点延伸到社区(村),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全市社区(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明确建设标准,要求在今年10月底前全部完成社区(村)平台建设任务,并对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并验收合格的实行以奖代补。社区(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所需的电脑、打印机、照相机、办公桌椅、资料柜、身份证阅读器等办公设施,均由市财政统一采购、配备。
????2、深化政策平台。丹阳扶持农民大胆创业。鼓励农业大户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对从事规模种植、养殖的,由农林等部门无偿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对在集贸市场或指定区域内摆摊设点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的,免予工商登记。对农村流动小商贩,免费给予工商登记,免收各类行政管理费用。对从事农副产品种植、农作物品种繁育、畜禽的饲养、农产品初加工、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初始创办企业,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同时,将创业(孵化)基地认定范围扩大到种植、养殖等类型的创业实体和专业合作组织,努力打造一批“一镇一品、一村一特”的农民创业基地。对当年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5000元开办补贴,并充分发挥小额创业担保贷款作用,进一步加大农民转移就业的天地。2012年至今,丹阳累计为307名创业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853万元,新增农民创业1667人。
????3、。把维护农民工权益作为重中之重,建立以市劳动监察大队监察员为主体,以各镇(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监察员为骨干,各村(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为基本力量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劳动保障检查网络。以劳动合同的签订为抓手,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2011年以来,督促用人单位与职工补签劳动合同 19157 份。以社会保险全员化为目标,督促企业积极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近两年,督促 320 家企业为5850多名职工补办了参保手续。以开展“劳动保障诚信A级企业”评比为引导,促进企业依法自我规范用工行为。自2004年起,率先在全省开展劳动用工诚信单位评选活动,对促进用人单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以专项执法检查为推动,监督用人单位认真贯彻劳动法律法规。2011年至2012年,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等困难,组织了10次专项检查,发整改通知书150多份,督促用人单位发放拖欠工资673万余元,有力地维护了农民工的权益。
????五、丹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远思考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鼓舞下,亿万农民走上了多方就业、自主创业之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顺应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的新变化,继续大力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化、实现常态化、追求科学化。
????1、加强管理,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走向规范化。
????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市、镇(区)、村(社区)的三级服务网络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基层、服务一线,使丹阳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步入有领导、有组织、秩序井然、高效运作的轨道。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就业服务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形成劳动者平等竞争就业的格局。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镇(区)创建活动,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范运作与管理,以点带面,促进丹阳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健康发展。
????2、加强宣传,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常态化。
????加大对返乡创业明星、农转典型事迹宣传报道力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帮助,,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的积极性;注重多形式、全方位的开展农民务工政策法规宣传,让农民工更透彻、更全面了解掌握政策法规,能按章行事,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3、加强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追求科学化。
????一方面要开展引导性培训,帮助农村劳动力更新观念,克服“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普及法律常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要注重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人的素质和技能,增强竞争能力。
????(丹阳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 周金泉 徐 晶)
????附件 ( 0 ) 普通附件 ( 0 ) 超大附件 ( 0 )
????点击加载全部邮件
????duankun@mohrss.gov.cn
????电话:手机:部门:写邮件相关邮件添加到地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