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法规 > 党员阮元观后感_党员干部阮元观后感

党员阮元观后感_党员干部阮元观后感

时间:2020-10-02 17:32:07

  纵观阮元的一生,为官为学为人都十分勤勉,廉洁自律,有较高的威望和成就,成为官场的表率。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党员阮元观后感范文,欢迎参考!

  党员阮元观后感一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芸台,祖籍邗江区公道镇,寄籍仪征。先后任翰林院任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山东学政、浙江学政、浙江任巡抚、湖南、浙江巡抚、江西巡抚、两广总督、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道光十八年(1838)致仕,返扬州定居,先后加太子太保、太傅。道光二十九年 (1849) 去世,谥“文达”。阮元是扬州古代级别最高的官员,也是一代大儒,扬州学派的巨擘。他的读书习惯也影响他的妻妾及子孙后代,一直延续到当代的古城镇的规划保护专家阮仪三。阮元家族成为扬州持续二三百年的文化世家。

  读书伴随一生的阮元

  阮元生于扬州府城一个文武兼备的家庭。祖父阮玉堂,武进士出身,官至参将,军事余暇,“尤喜读书,为古文辞诗歌,授笔立就”,著有《湖珠草堂诗集》、《琢庵词》、《箭谱》及《阵法》等书。父阮承信,国学生,幼读书,“治左氏春秋,为古文辞”。母林氏出身仕宦之家,是乾隆举人福建大田县知县林廷和(字梅溪)之女。她“通诗书,明古今大谊。”曾同时经理祖姑和公公的丧事,一切依礼法办理,但不请和尚道士念经,亲戚中有人提出异议,她回答说:“吾阮氏、林氏皆儒家,无庸此。”表明其儒家风尚。

  阮元生于扬州西门白瓦巷旧第南宅。 阮元幼年身体文弱,学射箭,力气不够,拉不开弓。父怜之,命改就经业。但家贫,常随母林太夫人住仪征陈集外婆家。阮元的母亲林氏幼承家教,好学不倦。五岁时,林太夫人开始教识字。从此以后,林太夫人对阮元的读书循循善诱与严格要求并重。阮元六岁进私塾就学,先后从江振鹭、姑父贾载清学习。阮元小时候有点口吃,读《孟子》“孟施舍守气”等章节,结结巴巴难以上口。从私塾回来,自己生闷气啼哭。林太夫人拿了一个小板凳置于屋檐下,对阮元说:“你先坐下,也不要着急。你跟着我的嘴慢慢地读。”一个傍晚,阮元领会了文章的机理,于是倒背如流。林太夫人以阮元的外曾祖父林文琏所选王维、孟浩然、高适与岑参四家诗给阮元诵读,并手写白居易《燕诗》、《示刘叟》等篇授读。林氏常说:“读书做官,当为翰林”。激励阮元勤奋学习。阮元中年回忆道:“慈母久违养,长怀雏燕悲。”乾隆四十六年(1781),阮元的同学天津人张赐宁善画。阮元的母亲林太夫人问:“你能为我绘《石室藏书图》吗?” 张赐宁郑重地升堂拜母,铺纸舔笔,并绘阮元侍读于侧。

  阮元的父亲阮承信亲授古诗文,曾以欧阳修的《纵囚论》、苏轼的《代张方平谏用兵书》等篇,口讲指画,并对他说:“读书当明体达用,只钻研科举考试是没有用处的。”由于阮承信熟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以对有关成败治乱、战阵谋略方面纵横辩论,随方指授,以期望阮元有所成。阮承信教儿子学射,并说:“此儒者事,亦吾家事也。”希望阮元文武兼备。阮元幼年、少年时代受父母的精心教育,为日后的学业精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阮元八岁(总角)开始拜师学习。胡廷森是阮元外祖父林廷和是邻居,而且是挚友。胡廷森擅长作文,通晓各种文体,工诗,学行名重乡里。胡廷森见阮元诗而奇之,对其期许“异于寻常子弟”,乾隆三十六年(1771),八岁的阮元告别姑父贾天宁,师从胡廷森。因此胡廷森是阮元的启蒙老师之一。胡廷森见阮元已掌握了扎实的蒙学基础,便给阮元讲授《昭明文选》。《昭明文选》又简称《文选》,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自梁萧统编选后,备受学人的重视,对《文选》的研究和注释也成一门专学,如隋唐至宋便有所谓的“五臣注”、“六臣注”等,在扬州则有李善的《文选注》最为著名。乾隆年间,扬州学人任大椿、汪中、王念孙等人都精通《文选》之学,阮元从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不但熟读《文选》,而且从中也逐步掌握了骈文的写作方法,后来阮元成为乾嘉之际著名的文选家和骈文家,这与胡廷森的言传身教不无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胡廷森久居幕府,熟悉吏事,精通刑律,阮元从胡廷森那里不仅仅是学习《文选》,而且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日后的为官之道。阮元后来在他的《定香亭笔谈》回忆道:“余幼所习而默识者为尤多。”胡廷林教授阮元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但为阮元日后五十年的吏治精明官宦生涯,无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乾隆三十七年(1772),阮元由扬州新城城南花园巷迁居到城北百岁坊弥陀寺巷。因与胡廷森家相距甚远,阮元只好辞别胡廷森,改从名儒乔椿龄为师。乔是个秀才,“通诸经义,涉猎百家子史,尤深于《易》”。善作文,以汉魏为法。“性刚直,廉介,跬步必以礼”。淡泊自甘,清慎持躬。后来,阮元督学山东时,特地邀请乔氏至学署,相处数月,事事请教。乔氏仍一如既往,时时以“廉慎”二字劝戒阮元。

  乾隆四十三年(1778),阮元十五岁,参加童子试未中。为了儿子的前途,母亲林氏不能因家境寒苦而不延名师。林氏又去找他父亲的挚友胡廷森,估计胡廷森以老辞,胡推荐他至名儒李道南(晴山)门下继续学习。李曾中进士,不乐仕进,在乡里教学,著有《四书集说》。道南写文章,必以微言阐发经义,耻为华靡之文,常常说:“文以励行,若视为科第之阶,末矣”。阮元认为乔、李两师是“独立特行之儒”,就学于他们是幸事,而两位先生也很称许这位学生,可见阮元的学习出类拔萃。乾隆四十九年,二十一岁的阮元中秀才,隶籍扬州府仪征县,五十一年成举人,五十四年中进士,充庶吉士。次年散馆,取中一等第一,任翰林院编修。五十六年大考翰詹,他又是一等第一,很得乾隆帝的赏识,任为少詹事、南书房行走,同年晋为正詹事。年轻的阮元以他的优异学识,平步青云,走上仕宦道路。阮元在任期间,虽公务繁忙,但不废学问,博览群书,著作等身。

  阮元读书善于怀疑。他幼时学《易经》,心中怀疑先后天诸图之说。后得《毛西河全集》,读其中《河图洛书原舛篇》,豁然得其源委。

  阮元的儿子读书有成

  阮元对诸子进行读书传家的教育,做两广总督时到钦州阅兵,恰是其祖父阮玉堂最后的任所,因写示儿诗:“后人有庆先人德,文武科名岂易哉!”他在京中,听诸子夜读,甚为高兴,作诗抒情:“秋斋展卷一灯青,儿辈须教得此情。”因此,阮元诸子都学有所成。

  阮元长子阮常生字彬甫, 一字寿昌, 号小云。乾隆五十八年(1793),,因无子,,于是他成为阮元的养子,从此他的命运得到改变。阮元对阮常生似同已出,邀请名师精心培养。嘉庆五年(1800)春,阮元邀朱为弼为西席,课其弟阮亨及长子阮常生。嘉庆二十二年(1807), 以荫生考授主事。嘉庆十三年(1808),阮元命子常生从著名学者凌廷堪学习。阮常生官至直隶河清道, 署直隶按察使。为官清正廉直, 道光十三年(1833)因病卒于任。

  阮常生为学也以阮元为楷模,他生平好学深思,不以才矜物。研究经术,能嗣家学,著《后汉洛阳宫室图考》、《团云书屋诗钞》。嘉庆十年(1805),阮常生遵父属,序其新刻钱大昕《恒言录》。续《雷塘庵主弟子记》第三、四卷。嘉庆十三年(1808),阮常生刻《刘端临先生遗书续刊》,并作序。卷一至三《经传小记》、卷四《文集》。嘉庆十四年(1809)夏,阮元刻凌廷堪《礼经释例》。阮常生负责校订并作序。嘉庆十九年(1814)十二月,阮元将齐侯罍拓片寄给阮常生,嘱释之,阮常生作《齐侯罍歌》七古二十六韵。

  阮元次子阮福字赐卿、号喜齐。官至户部郎中、甘肃平凉知府、湖北宜昌、德安知府,钦加三品衔。通经学,博雅好古,夙承家学,尝受业于凌曙、江藩。嘉庆三年(1798),阮元撰《曾子注释》以与《孝经》相表里。道光初,阮元命阮福撰《孝经义疏补》九卷,首一卷(道光九年春喜斋刊),以发明孔子所言“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的微言大义。“全载注疏音义原文,而以《曾子》十篇中凡可以发明《孝经》,可以见孔曾授受大义者,悉分系于各章各句之下;如有郑注见引于唐以前书,复据以补入,而于《说文》所载郑注旧文旧义,搜采靡遗,俾还郑氏旧观,且疏证之;古籍可相辅翼,并为甄录,兼下己意,曲鬯旁通,既博且精,得未曾有。虽曰补疏,而实与疏全经者无殊,即此足征其家学渊源矣”。又有《小瑯嬛丛记》4卷;并且因为齐召南所撰迄元而止的《历代帝王年表》,阮福为其补撰有《明一朝的帝王年表》1卷。编有《研经室训子文笔》2卷、《呻吟语选》2卷。好金石考据,著《文笔考》1卷、《两浙金石志补遗》1卷、《滇南古金石录》1卷。刊《雕菰楼集》24卷、《古列妇传》等。续《雷塘庵主弟子记》五、六两卷。

  道光六年(1826),阮福跟随父亲阮元来到云南。他融会贯通以往存有的普洱茶资料《云南通志》、檀萃《滇海虞衡志》、李石《续博物志》、《贡茶案册》、《思茅志稿》等,并参照、比较当时普洱茶状况,撰写了《普洱茶记》。他文笔优美,仅用区区800字,成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至今无人能超。

  阮元三子阮祜字受卿、一字叔锡。癸卯科(1843)举人、刑部郎中,奉旨补授山西司郎中、四川潼州知府。道光十四年(1834),阮元编著《石画记》四卷本撰成。《石画记》前三卷绝大部分是阮元的撰述,其中还包含其他赏石名家伊里布、陈文述等人的诗篇。而第四、五卷是阮元的四子阮祜的文笔。阮祜出生之居所“受祜堂”乃康熙帝御书匾,即以此命名。他曾任礼部山西司郎中、四川潼州知府。阮祜在《石画记》前讲他在道光十三年(1833)秋随父亲来到云南。道光十四年(1834),有阮祜有空闲时就与张兰坡、阮荫曾磨刻佳石甚多。阮元亲检新旧石画中未作记的,命阮祜作文记之。阮祜写了七八十篇之多。如《题苍山画仙人石画象》中云:“仙之人兮多如麻,谁知点苍山里有。画家人间山水画,不尽并画雪烟……若非神巧能造物,安得炼五色如石如皇娲。”陈文述有《题苍山画仙人石画象》。阮祜又有《后苍山画仙歌》。阮元收藏的大理石画还形成系列。其中有《仿宋八家四时集锦八幅》。光从题目《花岫午晴》、《绣谷春荫》、《乌云红日》、《丹崖暑雨》、《苍岩浓樾》、《岭树归云》、《翠微黄叶》、《月影寒峰》就美不胜收。系列中最多的是《仿宋元十二家集锦画册十二幅》。阮元选这十二片大理石画,纵横都不过一尺内外,但各具四时山水之妙,分拟宋元大家。若各家真画恐尚逊此。道光十五年(1835),贡茶船至汉江,寄石来扬州。阮祜又续记五六十篇,载于《石画记》第五卷。《仿吴道子画降魔图》有阮元题句,阮元又命阮祜和作,大理诗人杨渟又和作。阮元将一些小幅的大理石画收集整理,成为四时山水系列。如《仿郭河阳四时山水》、《米袖四时小景四石》、《六屏风十二小幅》和《四时山水四幅》两个系列。

  阮元四子阮祎后改名孔厚,号鲁卿。道光元年(1821)一品荫生。诰授奉政大夫、例晋朝议大夫。续《雷塘庵主弟子记》第七卷。

  阮元家族女子也读书

  古代奉行“女子无才就是德”。而阮氏家族从阮元的妻妾开始,三代绝大部分女子也喜好读书,共出了八位才女,可见其家族文风之盛!

  阮氏家族才女群体中的领军人物当属阮元的继妻孔璐华。孔璐华(1777—1832)字经楼,世号“经楼夫人”,为山东曲阜孔子七十三代长孙女。她幼承庭训,娴于诗礼。著有《唐宋旧经楼稿》6卷续1卷。内有《恭迎宫辇》七律一首,及《题石室藏书图》、《饲蚕纪事》、《冬日雷塘墓庐有感》等,皆一时佳作。孔氏著述不止于此,其子阮孔厚曾曰“先妣读史有识,有杂文十数篇,今亦录《项羽论》《金日碑》等四篇”,惜未见。

  妾刘文如(1777—1847),字书之,号静春居士,仪征人。,,阮元奉父收归房中。刘文如擅长诗文,兼工绘画,惜不多作。她喜读书,有“阮刘书之”、“静春居士”二藏书印。卒年七十一。有《四史疑年录》7卷。阮元为《四史疑年录》作序。

  妾谢雪(1782—1836),字月庄,号蓉庄,长洲(今江苏苏州吴县)人。阮元纳于嘉庆二年(1797)闰六月。亲家母许德绳赞其曰:“性情幽静,善诗,间画折枝小幅,颇得恽家风格。闺中唱和之作,宦迹游览之篇,得诗数百首,名《咏絮亭诗草》。”诗不多作,偶尔为之,令人耳目一新。

  妾唐庆云(1788—1832),字古霞,长洲(今江苏苏州吴县)人。唐庆云性慧知书,工花卉虫鱼,用笔沈细,赋色妍妙,深得恽寿平真谛。著有《女萝亭稿》6卷,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

  次女阮安(1802―1821)字孔静,江都张熙(1803—1821)妻。著有《百梅吟馆诗》1卷。阮安自幼聪颖,曾从钱塘来厚民读书,从奉新刘蒙谷学画,从父母、哥嫂学诗,10岁即能诗能画。阮元为阮安《广梅花百咏》题跋:“宋范石湖谱梅至十五种,元冯子振、韦德珪咏梅各百首。予从吴下钞得韦诗乃至正五年杨铁笛所序七言截句,内子嫌其未工,用五律分咏之。幼女安时方十余岁,初能诗画,于百题中亦分咏得十六首。乙亥长夏少闲,予又随意写出梅花百题,命安次第咏之,积成一卷,遂名其读书之室为百梅吟馆。”

  长媳刘蘩荣(1791—1805),字涧芳,宝应人。宝应学者刘台拱女,阮常生妻。工吟咏,著有《青藜阁诗集》,尤善绘事,曾摘取研经室诗句分写十六帧。所绘画“清疏浓厚,各极其能;细沈粗文,分称其句,非浅见所能测其涯涘也”。

  二媳许延锦,字云姜,浙江钱塘人,父浙江学者、阮元门生许宗彦,母续完长篇弹词《再生缘》的梁楚生。她是阮福妻。许延锦精于鼓琴、篆刻,耽于“六法”,不少妙品。擅绘画、能诗,著有《鱼听轩诗抄》。据沈善宝《名媛诗话》记载,道光十九年(1839)秋日,沈善宝与许延锦姊妹等结“秋红吟社”。

  三孙女阮恩滦(1831―1854)字媚川,阮常生女。三岁丧母,能诗善画,尤癖嗜琴。阮元对这个孙女特别疼爱,偶至文选楼,必令她一弹再鼓,阮元呼为“琴女孙”,且手书楹联赠给她:“古琴百衲弹清散,名帖双钩榻硬黄。”咸丰二年(1852),阮恩滦嫁浙江杭州沈霖元,结婚第二年就病故了。阮恩滦著有《慈晖馆诗钞》、《慈晖馆词钞》。《清词综补续编》卷14收其词作6首。

  党员阮元观后感二

  阮元介绍:

  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考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曾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等要职,嘉庆二十二年(1817)八月,由湖广总督调任两广总督。

  阮元到粤的前一年,英国公使阿美士德入京,因礼仪问题争执,未成礼而还。为防范英人异动,阮元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十二月,奏请建大黄■、大虎山两炮台。翌年正月,又奏请增兵200人防守大虎山、蕉门炮台等处。二月,密陈《预防英夷事略》,认为英人恃强贪利,宜多镇以威,未便全绥以德。如其擅入内洋,则以停止贸易、断其食用买办、开炮火攻等措施加以惩创。他还说“彼国伎俩,惟恃船坚炮利,一经上岸,则无拳无勇,与东倭不同。或谓攻击恐生事端,此似是而非之论也”。嘉庆帝不以为然,朱批云:“总须德威相济,不可妄动,慎之。”

  嘉庆二十四年(1819)闰四月,阮元奏请筑桑园基围石堤,减轻了广东珠江三角洲的水患。当时,广州已有“羊城”、“越华”、“粤秀”、“应元”四大书院,阮仍感未能满足士子进修学业的需要,遂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捐资兴办学海堂。从道光元年至六年,他捐出自己的“廉俸”,部分发商生息,部分建铺出租,部分购地出租,所得收益,用作学海堂的费用津贴。他还发动各官绅捐资赞助,又刻售《皇清经解》1400卷,以充经费。选址方面,经反复筛选,最后定于越秀山麓(今广州二中址),于道光四年(1824)落成。

  自宋代以后,各地书院均设山长一人主讲并总理院事。但由于清初-的影响,山长不敢主持讲学,书院学术风气大衰,大多变成专讲八股科举的场所,山长中也有不少是滥竽充数的学阀。针对时弊,阮手订的《学海堂章程》第一条规定:由学长8人同司课事,永不设山长,亦不容荐山长。学长们分门别类指导课业,轮流执掌堂务。分工治事,集体负责,是阮元开创的学长制的特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并为其后不少书院所效法。

  由他选定的学海堂首届学长中,既有吴兰修那样的久著文名的宿儒,也有曾钊这一类富于才学却寂寂无闻的寒士,还有“南海大文童”之称的谭莹。

  学海堂与一般书院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是合教学、学术研究、藏书和印刷出版事业于一体的机构。它历时80多年,培育人才无数,所刻丛书,以广东文献居多,对广东学风、文风的昌兴,有重大影响。

  道光元年(1821),阮元见贡院号舍狭小破败,率官属倡捐廉银,改建贡院号舍。

  道光四年(1824)正月,捐银修建三水行台书院,并为书院提名。道光五年四月,修英德、清远钎道24400余丈,修建桥梁145处,第二年完工,并规定每年冬查勘修补1次。

  阮元严禁鸦片,有成效。曾发布禁烟告示。道光元年(1821)上奏朝廷严禁鸦片。自己在辖区查拿各处烟贩,拿获香山县澳门屯户总头叶恒澍,饬属员审办,杖100,徒3年。不准带烟船只进入黄埔。道光元年九月,阮元因查获外国商船夹带鸦片烟,上奏参摘十三行商伍敦元顶戴。道光二年三月,因英国护货军舰的士兵在伶仃岛登山汲水,与居民斗殴,互有伤毙,事后英舰未遵命交出凶手,阮元派士兵封英国货船,禁止贸易。其后英人呈文表示服从,阮元谕今后护货船俱由大班管束,定为例。道光三年正月,奏称粤海关向准洋米免税进口,但回国时就不准装载货物,洋船因回空无货压舱,难御风涛,且无利可图,是以米船来粤者少,请改变定例,允许原船可载货征税后出口,获得清廷批准。

  阮元在两广总督任内,曾7次兼署广东巡抚,花大力气查办会匪、盗匪。

  道光六年(1826),调任云贵总督,行前,复捐银4000两发商生息,以补助学海堂经费。道光十五年,擢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道光二十六年加太傅衔。道光二十九年病逝,谥文达。

  阮元还是清代著名学者,博学淹通,精研经学,长于考据。任官各地,均致力于振兴文教。在广州创立学海堂。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罗致学者从事编书刊印工作,主编《经籍纂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又由经籍纂诂,求证于古代金石,并扩大到天文、历史、地理。所著《畴人传》、《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是研究我国历代天文学家、数学家生平和古文字学的宝贵材料。他到粤后拢揽人才,设局修《广东通志》,于道光二年(1822)成书,共334卷,470多万字,这是当时广东已编成的省志中体例最完善,内容最充实的一部。

  党员阮元观后感三

  都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个旺夫的女人。阮元一生历乾嘉道三朝,无论理政还是治学均有不俗建树,被誉为“一代名儒、三朝阁老、九省疆臣”,毫无疑问属于成功人士。那么在他的背后,是不是也有旺夫的女人呢?今年是阮元诞辰250周年,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们来聊聊他的两位夫人。

  阮元9岁时,父亲阮承信为他订了娃娃亲,聘江元韬先生(江春的堂房侄子)第四女为妇。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二月初九,阮元20岁时,把江夫人迎娶回家。

  啥叫旺夫命?请看阮元起飞年谱:

  乾隆四十八年,阮元20岁,;

  乾隆四十九年,阮元21岁,岁试取入仪征县学第四名;

  乾隆五十年,阮元22岁,科试一等第一名,补仪征廪膳生员;

  乾隆五十一年,阮元23岁,九月初九揭晓,中式第八名;

  乾隆五十二年,阮元24岁,生女儿阮荃,所著《考工记车制图解》成;

  乾隆五十三年,阮元25岁,所著《考工记车制图解》付梓;

  乾隆五十四年,阮元26岁,会试中式第二十八名;四月圆明园复试,钦取一等第十名;殿试二甲第三名,赐进士出身;朝考钦取第九名;引见,改翰林院庶吉士;旋充《万寿盛典》纂修官,国史馆、武英殿纂修官。

  乾隆五十五年,阮元27岁,四月散馆,钦取一等第一名,授职编修;

  乾隆五十六年,阮元28岁,二月初十日,圆明园大考翰詹......次日奉谕:“第二名阮元比一名好,疏更好,是能作古文者。”亲改擢为一等第一名。十三日,奉旨陛授詹事府少詹事,旋奉旨南书房行走。修纂内府书画《石渠宝集》。十四日,谢恩,召见于勤政殿东暖阁,谕云:“要立品,毋燥进”。 次日召见军机大臣,谕阿文成公云:“阮元人明白老实,象个有福的,不意朕八旬外又得一人。”十五日,奉旨充日讲起居注官。

  乾隆五十七年,阮元29岁,冬十月,女荃因痘殇。江夫人有疾。十一月二十二日,江夫人病卒。

  乾隆五十八年,阮元30岁,奉旨放山东学政。

  江夫人从嫁入阮家到去世仅九年时间,自己的命运不佳。但阮元从一介布衣,经过童试科试取得生员资格,连闯乡试、会试、殿试三关,获乾隆召见,9天时间连升三次,30岁即放山东学政,这样的官运,首先靠的是阮元自己的学识实力,其次是江夫人“旺夫”,就是说借助了江家的势力。

  江阮两家是亲上加亲的关系。

,阮元二伯父阮承义夫人是江春(两淮总商、江昉的堂兄)的堂房侄女,阮元夫人是江春的侄孙女。也就是说,江春、江昉是阮元堂房舅公公。

  江春(1721-1789),字颖长,号鹤亭,安徽旌德县江村人。江春行盐旗号“广达”,人们称呼他“江广达”。他出身盐商世家,祖父江演幼年至扬州,父亲江承瑜,为两淮总商之一。其父死后,江春继为总商。江春善于写诗,爱结交天下宾客。

  江春不仅是商人,他还获得过清朝廷诰封光禄大夫正一品衔,“内务府奉宸苑卿”,赏戴孔雀翎。江春因捕捉宫中逃离的太监有功而被乾隆皇帝赐予“布政使”衔。乾隆在镇江金山行宫召见过他,他先后得到过皇帝赐予的御书、福字、貂皮、荷包、珍珠、鼻烟壶、玉器、藏香、锡杖等物。

  清朝宫廷盛宴“千叟宴”每50年举办一次,江春受乾隆皇帝的邀请赴京城参加过乾清宫的“千叟宴”,作为商人,江春得到的恩宠可以说登峰造极。

  江春出身盐商世家,他的祖父“担囊至扬州”,“用才智理盐策”,“数年积小而高大”,成为两淮盐商的中坚人物。江春的父亲江承瑜也从事盐业经营,为两淮总商之一。春早年读书,22岁那年参加乡试考举人,名落孙山。虽未中举,其聪明才智却在商界得以施展。他弃文从商,协助父亲经营盐业,父亲去世不久,江春接任两淮总商。他广交官府王侯,熟悉盐法,精通商务运筹,练达多能,在担任“两淮盐业总商”的40年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谋略与才华,先后蒙乾隆赏赐“内务府奉宸苑卿”、“布政使”等头衔,荐至一品,并赏赐顶戴花翎,为当时盐商仅有的一例。

  乾隆六下江南,均由江春筹划张罗接待,即所谓“江春大接驾”。乾隆曾于金山行宫与江春奏对称旨,亲解御佩荷囊,面赐佩带,并两次亲临江春的别墅“康山草堂”,赐金玉古玩,题写“怡性堂”匾额,并以“盐商之财力,伟哉”,赞叹江春富可敌国。

  乾隆五十年(1785年),江春等盐商献银100万两,贺乾隆登基50年大典,江春受邀赴宴于京城乾清宫举行的“千叟会”,并与皇帝进同与宴,受锡杖。这“千叟会”每五十年举办一次,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廷盛宴,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御宴,此为江春又一“牛”处。

  江春在扬州构筑的园林建筑,共有8处之多,有“康山草堂”、“退园”、“净香园”、“深庄”、“秋集好声寨”、、“西庄”、“水南花墅”等。江春虽长居扬州,然而却一直生活与拼搏在他刻意营造出的“徽州殖民地”氛围中:住的是徽派特色浓郁的别墅以及私家园林,吃的是从老家徽州带去的家厨团队与主要原材料烹制出的徽菜佳肴,玩乐的是自家组建的“春台班”等徽剧,甚至于平常的生活会话也照旧用家乡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春家的“春台班”,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与“三庆班”、“四喜班”与“和春班”一道,奉旨入京为乾隆皇帝80大寿祝寿演出,演绎出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四大徽班进京”,导致京剧诞生的重大事件。

  晚年,江春因家财耗费一空,不得不靠“皇帑”方式维持营运。乾隆三十六年(1771),因江春“家产消乏”,乾隆赏借他30万两皇帑,以资助他营运盐业。乾隆五十年(1785),乾隆又一次赏借25万两皇帑给江春,按一分起息。江春去世后,到嘉庆六年(1801),嘉庆皇帝又因江春之子江振鸿资本未充,赏借5万两白银作为营运盐业的资本,乾隆和嘉庆对一介商人如此关怀备至,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江春平生乐善好施。《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了他踊跃急公、务实办事等突出事迹达18处之多。据《两淮盐法志》载,从乾隆十六年(1751),首次南巡,驾临扬州,至四十九年(1784),江春与他人“急公报效”、“输将巨款”达1120万两之多。

  阮元中进士凭的是成绩,江春与和珅关系密切,在和珅的引见下,乾隆皇帝亲自接见了阮元。此时的大盐商江春已经病入膏肓,乾隆皇帝和阮元谈了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阮元也没有记载。但是可以肯定,这么关键的时刻,召见江春的外孙一定会谈到江春的健康问题。很快给新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这在清代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地位很高。也许乾隆皇帝要用破格提拔江春外孙的形式,让这位布衣朋友能够含笑离开人间,同时,也暗示江春,即使他离开人间,乾隆皇帝也会关照好扬州盐商的利益。相信大盐商江春在得知自己的外孙已经到了皇帝身边任“翰林院庶吉士”时,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乾隆六十年,阮元32岁,任山东学政,八月二十四奉旨调任浙江学政。他父亲阮承信先回扬州路经曲阜,遇到了时任山东巡抚的毕秋帆。当初阮承信为毕秋帆做媒,将秋帆的女儿配给了第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当下毕秋帆对阮承信说,我也给你家做个媒吧,将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孙女、诰封衍圣公孔宪增长女孔璐华,配给了阮元。

  这里有些绕,笔者考证后理清关系。七十一代衍圣公是孔昭焕,七十二代为孔宪培,因无子,由弟弟孔宪增的儿子孔庆镕继位七十三代衍圣公。由此孔宪增获诰封。所以孔璐华应是七十一代的孙女、七十二代的侄女、七十三代的姐姐。

  孔府与乾隆有姻亲关系,正史、孔府和阮元都没有记载,但是正如“阮元丢印”的故事一样,此事也在阮元后裔口口相传,大意如下:

  从乾隆十三年(1748)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皇帝九次巡幸曲阜祭拜孔子,除了尊重孔子发扬儒学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乾隆的女儿下嫁孔府。

  据说乾隆有一女儿,是孝贤皇后所生,公主脸上长了一块黑痣,相术上说这块黑痣主灾,破灾的惟一方法是公主嫁给比大富大贵人家,但清廷制度满汉不能通婚,乾隆就将女儿认于敏中(金坛人,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为义父,然后以于家闺秀的名义嫁给第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孔府后人称之为于夫人。公主无子,过继侄儿孔庆镕为后。孔庆镕刚一出生就被抱到公主这边,并立即呈报皇上有了御外孙,乾隆十分喜悦((孔府内宅轶事》)。

  在曲阜孔林内,有一著名的“于氏坊”, 规模宏大,颇为引入注目。这就是孔宪培与其妻于氏之墓。因为于氏是乾隆皇帝的女儿,所以当她死后,孔府为其立了这座“鸾音褒德”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