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市的统一安排部署,围绕“开展转岗职业技能大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实现农民收入大增加,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的工作思路,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农民收益”的原则,着力增加投入,整合培训资源,强化就业服务,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已逐步形成了“政府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参与、部门配合和谐、社会力量参与、培训机制有效、就业组织有序、。
一、远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主要成效
近两年来,远安县外出务工人数逐步增长。从独闯天下到举家外出,从分散盲目流动到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劳务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外出打工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推动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大发展。其主要表现为:
(一)打工经济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据调查,河口乡现有劳动力中54.1%的劳动力外出务工,60%的农村户中至少有一人外出务工,年人均收入2.97万元以上。一组村民周玉虎,本人在宜昌做建筑钢筋工,月薪3300多元,上有父母双亲,下有两个孩子,一人挣钱全家六口人用,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被调查的农户中,外出务工人员家庭人平现金收入均高于本村人平纯收入2000元左右,务工家庭大幅提高了生活水平,装电话、买手机、换彩电、建房子,储蓄存款增多。
(二)外出务工人员整体素质普遍提高。通过外出务工,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有的改变了身份,有的学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有的变成了老板,还有不少打工者返乡兴办了各类公益福利事业,为乡里乡亲办好事、办实事。河口乡双坪村一组村民陈红星、张锡芬夫妇二人在浙江温州打工已5年,月工资由5年前的1000余元现已翻了三番,达到近4000元,每年月工资按200至300元递增。五年来,小两口带回的现金达到20多万元,现在建起了三层小洋楼。更重要的是通过外出务工,使个人的视野得到开阔、观念得到更新。陈红星一家三兄弟,排行老三,原来三兄弟挤住在一栋土坯房里。由于当地村民都说陈家老屋风水很好,因此三兄弟谁也不肯离开老窝,也常为一些小事发生磨擦。通过打工,陈红星开阔了视野,改变了观点,已不再相信什么风水,放弃原老屋的产权另起新居。同时,外出务工普遍提高了农民工的道德水准,遵纪守法意识增强,看重亲情乡情,不为小事计较,社会矛盾减少。村干部普遍反映,现在社会秩序、治安状况改善较大。
(三)外出务工增强了交流,促进了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大批的青年农民工走进城市,在城市安居乐业成了市民。大批青年男女,特别是大龄男女,走出大山,与其它地方人员广泛交流,找到了终身伴侣。我县花林寺镇某村,现有总人口千余人,但该村30岁以上“光棍汉子”就有42人,其中年龄最大的52岁至今未婚。近年来,通过外出务工,有14个“光棍汉子”先后找到了伴侣。茅坪场镇何家湾村农民韩建华在外务工多年,现在广州兴办企业,帮助安置本地农民工30余人。拿出4万余元资金,为该村一组修建了一条260米长,3米宽的水泥道,解决了该组100余农民行路难的问题。
(四)外出务工涌现了一批打工创业的典型,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打工经济促使了本地经济与外地经济的交流,市场信息在农村与城市传递更加畅通。加速了资本、生产要素、人力资源方面的流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外出务工活跃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创业热情,增强了吃若耐劳的精神,涌现了一批农民打工创业的典型。鸣凤镇季家村农民周华雄,今年41岁,在商海博击了近20年。1985年初中毕业后,在镇纸箱厂当供销员,两年后纸箱厂倒闭。几年下来,他没有挣到钱,也没学到技术,深感创业的艰辛。经过慎重考虑,他认准了蔬菜市场。于是,花500元钱买了辆旧摩托车,从贩卖蔬菜起家,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成了集运输、批发、零售于一体的鲜鱼经销商,个人资产达到百万余元。他的奋斗脚步没有停止,认准远安食用菌商品优势,跑武汉、上海等城市考察食用菌行情,随后挤进了远安食用菌生产销售行列,在武汉一家鲜货超市建立了一座冷库,组织了10多人的收购、运输、销售队伍,把远安的鲜菇源源不断地送往武汉大市场。为了帮乡亲们致富,2006年,他在家乡季家村投资10万余元,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香菇大棚,雇请当地农民12人,生产袋料食用菌7万袋,并建冷库,收购农民的鲜香菇。在他的带动下,2007年季家村的袋料菌发展到53万袋,食用菌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新门路。目前,现新办“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为远安县食用菌行业的领军人物。迄今为止,全县返乡创业1023人,带动4000余人实现了就业。
二、远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矛盾
通过调查,我们也清楚看到农村劳动力输出在当前阶段所存在的隐忧,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经济及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一)外出务工对当地农业生产、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后,虽然没有出现大量土地荒芜现象,但农业生产中的季节性劳力不足仍然影响着生产。特别是农忙季节,影响播种和收获,造成人为损失。同时,由于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农业技能推广难度加大,施肥、除草、防虫治病等技术环节不到位,影响农作物产量。影响主导产业的发展。花林寺镇龙凤村是我县桑蚕专业村,全村桑园面积500亩,往年全年养蚕200张蚕纸以上。但由于近年主要劳力外出务工,缺乏劳力,2011年仅养蚕60张,现在几乎无人养蚕。由于部分劳力外出,留守在家的大部分是妇女、未成年人和老人,导致农村公益性事业建设难度加大,如果突遇自然灾害,抗击自然灾害令人担忧。
(二)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我县教育、民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为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制定了不少措施和方案,特别是在广大中小学建立亲情热线、代理妈妈、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势的关爱行动,但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仍然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留守学生教育潜在着“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乏力、社会关注不够”的问题。由于留守学生的父母无瑕顾及,,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等方面的原因,不少留守学生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欠佳,道德凸现危机,。
(三)家庭婚姻矛盾增多,已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大批女性外出务工,致使本地男女青年比例失调,大量男性青年难觅配偶,给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带来影响。据调查,洋坪镇经济条件较好的南乡村,有大龄未婚男性60多人,较偏远的金竹园村有187人之多。部分已婚女性外出务工,视野开阔,思想波动,离婚比例增加。据调查,农村离婚纠纷案中,因女性外出打工而出现离婚纠纷的占70%。同时,部分已婚男性外出务工,在家操持家务的妻子,因为各种原因移情他人,造成家庭矛盾,此类案例不少。
(四)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造成冲击。随着大量劳动力的外出,农村悄然出现了“空心村”的现象。不少村成了人才短缺、耕作粗放、资金流失、组织涣散的村集体。农村大量优秀青年外出务工,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在家党员年龄老化,团员稀少,村后备干部严重缺乏。由于外出打工收益多,村组干部的收入相对偏低,致使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要求辞职外出打工的明显增多,造成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不稳定。
三、纵深农村劳动力推进转移就业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机构,完善打工经济服务体制。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培训机构建设,增强劳动力市场和培训机构的力量,努力提高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培训和就业组织程度。在农村建立农业生产互助合作机制,如生产互助协会、红白理事会、法制服务协会以及各类协会组织。解决农村农业生产、公益事业、留守学生的教育和养老等问题。针对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给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建立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制度是较好的应对措施。各地要在外出务工较多的村,试行开展建立党员、在家青年、妇女代表共同组成的多种形式的农村互助合作组织,按照“村委牵头、劳者有偿”原则,在农忙季节和重要的农事活动中,对家中劳动力缺乏的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给予帮助,使外出务工农民家中的生产能够照常进行,老人妻小得到照顾,让他们在外出务工上放心、安心。
(二)制定政策,确保土地等重要生产、生活资源合理流通。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农民进城涉及的户籍管理、土地流转、义务教育、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农民转移就业就有了政策保障,使进城务工农民能放心、安心、全心地务工创业。探索土地流转政策,允许农民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土地经营权自主权实行流转,让农民有权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土地流转形式,使土地逐渐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集中,既不造成土地的荒芜,又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采取政策引导,让一部分农民向小城镇迁移落户,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加快小城镇的建设。
(三)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创业成功者回乡发展。要努力建立外出务工和回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出台回乡创业激励机制,引导、鼓励有实力的打工农民回乡创业,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政策咨询与业务指导,在融资、人力资源、土地、税收、办证等服务上出台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开辟“返乡创业园区”,鼓励外出务工者带资金、带项目返乡创业。
(四)采取措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方面在用工密集的大中城市,建立外出务工服务机构,同时建立临时党支部、党小组,把外出务工的农民党员组织起来,开展学习,进行先进性教育,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村党支部讨论重大事项时通过发函或现代通讯工具主动征求外出党员的意见或建议,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各乡镇、各村支部要采取相应对策,鼓励支持和吸引外出打工能人回乡,充实班子力量。要注重在外务工农民中发展党员,完善考察、培养后备党员机制,把他们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为村组经济发展,带领本地农民致富贡献力量。(湖北远安县劳动就业管理局 段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