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社交 > 文物保护2011级实习报告

文物保护2011级实习报告

时间:2020-03-21 12:56:11

  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调查四川省平武县报恩寺内壁画的保存现状,主要包括环境调查和壁画病害调查。

  二.实习时间

  2014年4月9日~2014年4月30日,为期共计20天。

  三.实习人员

  此次实习参与人员共7人,由惠任老师带队,包括10级学生一人,11级学生5人。2人一小组分殿调查。

  四.实习地点

  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报恩寺。

  报恩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由土官佥事王玺历时七载完成主体建筑,伺候又经其子王鉴等先后完成寺内的塑像、木雕、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范辂出资凿井(后人称之为“范公井”)建亭,报恩寺的建筑实际上前后历时80年始成现在之规模,建成之后由于受到官府的保护,直到民国年间没有遭受大的损坏。

  报恩寺建筑群依山就势,东低西高,由三进院落组成。营造采用了传统建筑“伽蓝七堂”的形式。中轴线上有四座大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阁,两边对称有经幢、狻猊、南北御碑亭、回廊、大悲殿、华严藏、钟楼。山门前面有经幢、狻猊。东西长270米,南北宽100米。建筑面积3518平方米,现占地面积2.5公顷。

  报恩寺建筑的设计师及能工巧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施工的时候,“卜其美地,水环以流,山拱而秀”。十分注意建筑周围的环境,对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因素进行深刻的调查和成熟的研究,使各殿布局、形式、色调、体量与环境相和谐。

  在选址和布局上,它既遵循了中国传统寺庙建筑的一般规律,又受到了一些当地风俗及地理环境的影响,这在当时汉藏边界的报恩寺建筑形式上体现着它特有的风格和内涵。

  报恩寺是国内罕有的保存完整的明代早期官式寺庙建筑群,建筑的排列布局具有明代特点,而建筑风格保留有宋代向明清过渡的明显特征。

  报恩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寺内建筑平面布局简洁巧妙,有明显中轴线。在狭长的空间上营造门庭、殿堂,且各建筑逐级升高。建筑序列纵深布局,在空间处理上采取放-抑-放的手法,表现出设计者明显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总体布局突出宗教的威严和神秘。

  报恩寺大雄宝殿前左右对称的是大悲殿、华严藏,是模仿故宫奉天殿两边的文楼和武楼而建。整个寺院建筑群宏伟壮观,雄伟端庄,官式建筑的法规成例表现突出,随处“可见”故宫形制,是一座寺庙和宫殿特征兼而有之的罕见的古代佛寺建筑群。

  报恩寺东西长278米,南北宽100米,占地27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518平方米,坐西向东,平面布局由东而西,次第升高,主体建筑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左右对称配列。分前中后三进院落,第一院落起于山门,止于天王殿,中有三桥相连,北侧置钟楼一座,门前有八字琉璃墙,台阶、狻猊、经幢、广场。天王殿以后为第二进院落,由正殿大雄宝殿和配殿华严殿、大悲殿、天王殿四座建筑组成。大雄宝殿以后为第三进院落、由万佛阁、南北碑亭,34间廊庑和大雄宝殿组成。万佛阁后侧有斋房、库舍、龙神祖师之堂等建筑围绕

  报恩寺现存壁画两处,即万佛阁和大雄宝殿。殿内两山墙及后檐墙壁画总面积525.2。报恩寺现存壁画主要在大雄宝殿和万佛阁的墙壁上。全部绘制于明代。

  大雄宝殿是报恩寺中心建筑,殿的左右后三面砖砌墙壁上,绘制117平方米壁画。主要内容为佛祖弟子“十二圆觉像”。这十二位弟子分别是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渚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和贤善首菩萨。像高2.5米,均为坐像。十二个菩萨像的周围还衬以祥云、楼台亭阁和供养人像。

  万佛阁位于中轴线的末端,是报恩寺最高、面积最大建筑,楼上楼下的三面墙壁上绘满壁画,总面积328平方米。壁画内容为“礼佛图”。整个壁面上绘制各类人像100多身,包括菩萨、天王、金刚、明王、僧人及世俗人物等,均作礼佛状。这些人物形象高大,有的高达3米,周围衬以流云仙气,气势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