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烈是个“矛盾体”。一方面,清史稿上没有他的传记,甚至只言片语都没有。另一方面,有关王尔烈的传说流传甚广,王尔烈在民间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以下是YJBYS小编整理的关于王尔烈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参考!
关于王尔烈观后感一
王尔烈,1727年出生于辽阳县贾家堡子,以诗文书法、聪明辩才见称于世。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王尔烈参加恩科会试,考中贡士,并于殿试中位居二甲第一名。这是自隋朝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关东人所取得的最高功名,因此被赞誉为“关东第一才子”,《辽阳县志》则称誉其为“词翰书法著名当世者,清代第一人”。
一个是200多年前的“关东第一才子”,一个是当今的北大荒女作家,时光两头,宗族的血脉以诗和应,悄然述说着那不落的家风。近日,千山晚报记者走近了王尔烈的第八代后人王恕,谜团在采访中随着尘封了40余年的故事层层揭开,一段跨越200多年时光、跌宕起伏的家族故事也将渐渐呈现……
苦研王尔烈 偶然相识其后人
辽阳是“关东才子”王尔烈的故乡,在辽阳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王尔烈的传说和故事,描写介绍王尔烈的文章和作品也不少见,但系统地写王尔烈一生,描绘这位与众不同的历史人物完整和鲜活人生的作品并不多见。而辽阳市乡土文化研究会历史分会的会员吕峰就是这样一位研究王尔烈传奇故事十余年的老人。
在王尔烈纪念馆里,千山晚报记者见到了这位身材魁梧、气质儒雅的老人吕峰,当被问到为何对王尔烈这样“情有独钟”时,他告诉记者,“我爱家乡的山水,更爱家乡的人,尤其是家乡培育出来的名人,这些名人中我最敬佩的就是王尔烈,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讲王尔烈的故事,很受感动,一个个故事印在记忆里,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才子和清官的形象,后来竟也成为了自己读书和为人处事的榜样。退休以后,就想以王尔烈的生平故事为素材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让一个完整、鲜活、真实的王尔烈跃然纸上、流传后人,也算是我为繁荣家乡文化做的一点贡献吧。”
从收集民间传说到查阅历史资料,到史实分析、时间推敲、人物甄别,再到谋篇布局和语言加工,吕峰开始了艰苦的创作过程。为了一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他数次下乡寻访细情。为了一件事或一个人,他反复地查阅、核实。一部冗长的《清史稿》,从头看到尾不见王尔烈的名字,他也并不气馁,执着地寻觅在书海中,辽阳图书馆、学院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西安市图书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查阅了《清实录》、《雍正皇帝》、《辽海丛书》等数百册书籍,经过两年多的收集材料和一年来的辛勤写作,凝结着吕峰心血和汗水,更承载着浓浓乡情35万字长篇小说《翰林王尔烈》终于完稿成书。
2014年11月初,吕峰在新浪博客里遇到了一位名字叫“姿兰桦影”的网友,她细读评论了吕峰写的文章,后来经过慢慢了解,原来她就是王尔烈的后人(八世玄孙女)王恕,这让吕峰感到极为惊喜。
阔别故土 以诗“对话”先祖
近日,通过吕峰,千山晚报记者采访到了王尔烈的后人王恕。王恕于1956年出生,现居住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祖籍辽宁辽阳,如今是一位退休教师,1988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其作品被收录在《海峡时报》、《北大荒文学》等众多杂志报刊中,2014年5月26日对于王恕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我在网上了解到了辽阳母校的情况,看到了‘翰林府’我居住的地方变成了先祖王尔烈纪念馆,再一次验证了我清晰的记忆,一幕幕的情景就像放电影,离别辽阳近50年了,历经风风雨雨,沧桑变故都没哭过,但当看到自己的故乡和母校翻天覆地变化的那一刻,我哭了,勾起了我太多的回忆。”王恕诉说着对故土辽阳的深深乡情。
随着传媒进入网络时代,“老主同场少主师”、“压倒三江王尔烈”等有关王尔烈的故事网上比比皆是,但王氏后人口口相传下来的有关王尔烈的故事却大多鲜为人知。
1959年,因父母忙于工作,3岁的王恕和大其3岁的姐姐王睿无人照顾,她们在家用火烧黄豆吃,结果烧着了房子。无奈之下,父母将她们从老家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送到辽阳的爷爷奶奶家里。王恕的爷爷王星三出生于1888年,读过三年私塾,后以开染坊为生。没有活计时,王星三就会给王恕和王睿讲祖上的故事,除了教导她们要勤学要清廉之外,还会吟起一句诗词:“室狭如舟蓬窗四启峰围岸,山深似岛松声一派海生潮。”爷爷告诉她,这是王尔烈在千山西阁学堂学习时,写的两句描写西阁学堂的诗。
爷爷的讲述让千山成为王恕内心一个神秘的向往。而看诗背诗,也渐渐成了她异常迷恋的爱好。王恕痴迷写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诗能让她和先祖王尔烈“对话”。“春不是一个季节/心灵的喀斯特高原/倾听/太阳的亲切召唤/梦的角度在不断调姿/鲜活……”在她的《春的蒙太奇》中,先祖王尔烈是家族的太阳,作为后人的她,时刻不忘追随着先祖的脚步,王氏家族的春天也不是一个季节,而是不断鲜活的轮回。
珍贵“清单” 父亲留下10个神秘字
1981年,王恕和大其8岁、同为教师的于有宽旅行结婚。而旅行的去处就是千山。当年,爷爷讲述的千山,美轮美奂让她魂牵梦绕;当年,王尔烈千山苦读,矢志不移,是她的精神榜样。
“轻云疏雨洒郊坰,野旷天高眼乍醒。草色初分深浅碧,峰头遥露短长青。”王恕曾经在书籍里不知读过多少回,但这一次吟读格外不同。“走进龙泉寺,看到先祖王尔烈当年题的诗还在,先祖的吟咏仿佛就在耳畔,那一晚,我彻夜难眠。”这次千山游历,对王恕日后的人生影响深远,也让她的诗歌创作进入收获期。与此同时,她也一直没有懈怠对祖上踪迹的寻找。王恕说,祖上传承下来许多实物印记已经不在了,如今只有一份“清单”和10个字提醒着那些过往。王恕的大姐王智对这份极其珍贵的“清单”记忆犹新。1986年,,发现了这份父亲手书的清单底稿。如今清单上的旧物都不在了,回忆起那段往事,王智感到非常遗憾。
此外,王家还传承下来10个神秘字。王恕告诉记者,在她12岁那年,父亲将她和三妹、四妹叫到身边,面色凝重地说出了10个字,并叮嘱他们要牢记住这10个字,父亲告诉她们只有知道这10个字的人,才真的是王尔烈的后人。这10个字是自王恕这一代起,依照家谱传习给此后10代王氏后人每代人人名里的字,但和一般传承不同,这些字是隐性传承,并不真的体现在名字里。
白驹过隙,古物的遗失令人遗憾,但王氏留给我们后人清廉勤学的家风的传承却是更为珍贵的,其意义与价值,更具镜鉴。正如王恕诗中所写到的“没有蝉鸣般的许诺/咬紧信念岁月的栈道上用身心擎起文明的阡陌/不理会风怎么说、雨怎么说/只要车轮敲响寂静的心谷/纵是漫天飞雪也不能泯灭那绿色的情感……
关于王尔烈观后感二
王尔烈是个“矛盾体”。一方面,清史稿上没有他的传记,甚至只言片语都没有。另一方面,有关王尔烈的传说流传甚广,王尔烈在民间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在辽阳历史上,比王尔烈有名气的人很多,但唯独王尔烈的传说最多。”辽阳市市志办叶红钢主任这样告诉记者。
于是,“王尔烈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成为辽阳史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最终,答案是:历史上的王尔烈与传说中的王尔烈迥然不同。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一位是杨铸,另一位则是马振文。前者曾为辽阳市市志办主任、,后者毕业于东北师大历史系,长年“痴迷历史研究”。“这两个人可以说是辽阳史学界的泰斗”,叶红钢补充道。
历史上的王尔烈
王尔烈究竟当了多大的官?王尔烈出生于雍正五年(1727年),卒于嘉庆六年(1801年),享年75岁。27岁时考中拔贡生,39岁时考中举人。随后出任国子监教习、平谷县教谕,这只是八九品级的小官。不过,从此,王尔烈开始走上仕途。
王尔烈一生都做过什么官,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他做过阁部高官,也有的说他做过封疆大吏。实际上,王尔烈只是“一个中级的封建文职官僚”。
杨铸的证据是,“王尔烈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为其姨父、姨母六十寿辰祝寿而亲笔撰写的《薛太翁暨德配刘太夫人双寿序》最能说明问题。”在《寿序》文末,王尔烈自署全衔云:“赐进士二甲传胪,通政司参议,前顺天府丞,提督学正,光禄寺少卿,掌吏科给事中,陕西道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翰林院庶吉士,加三级,纪录五次。”这时,王尔烈已经67岁。再加上后来嘉庆年间被授予的“侍读学士”和“大理寺少卿”之职,这些,就是王尔烈一生所获得的全部官衔。
那么,这些官职究竟有多大?杨铸曾撰文详尽说明——
按清代官制,“提督学政”是主管一省教育的官员。“顺天府丞,提督学政”是说以顺天府丞管理学政事务。顺天府乃京畿地区,顺天府尹是正三品的职位,而府丞只是府尹的助手,是四品官。而“赐进士二甲传胪”是学衔;“加三级、纪录五次”是“京察”或“大考”时获得的荣誉。
从王尔烈所担任的官职上看,多是闲衙冷署,如鸿胪寺是掌管庆吊典礼的机构,光禄寺是掌管祭礼宴会的机构;通政使司是掌管公文处理的机构,而在雍正朝设军机处之后,此机构的重要性已降低。
翰林院编修也是“清贵”之职,但不放外差时并无实权,只是“储才待用”而已。“侍读学士”也很“清贵”,王尔烈被授此衔时已经70岁了。
王尔烈还做过“陕西道监察御史”和“吏科给事中”这样的监察官员,同样是名声好而无实权实利的官职。而其最后“致仕”的官衔也不过是正四品的“大理寺少卿”。
杨铸表示:“按明清官场惯例,以二甲一名进士出身的王尔烈,本应得到更高的官职。因为明清都以‘巍科高中’‘翰林清华’为作高官的最好途径,而绝大部分具备这种条件的人,最后往往都做到尚书、侍郎、巡抚、总督的地位。其中有些人还可以做到大学士、军机大臣之类。比如,乾隆时期辽阳出的另一名进士蒋攸銛,他比王尔烈小了近40岁,也是先从翰林院编修做起,先后晋升为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刑部尚书,最后做到军机大臣、大学士、太子太傅。辽阳乾隆时期两位进士的仕途差距,竟然如此之大,令人深思。”
“所以,王尔烈的仕途并不顺利。”杨铸总结道。至于王尔烈的文学成就,杨铸表示:“王尔烈的诗文传世甚少,虽然文采飞扬,但非上乘之作。比如,他对皇权的歌颂成为其诗文的‘主旋律’,即使在山水诗中也随处可见。在《同游千山诗录》中,王尔烈为之压卷的《咏千山诗》系以长序开首就说:‘千山发脉于长白,长白高远,可望而不可即’。然后引《圣祖仁皇帝御制入千山诗》及《皇上御制望千山诗》而恭维之。另外,王尔烈虽在当时为辽东第一书法家,但未能跻身全国第一流书法家之列。”
与史实不符的传说
王尔烈的许多传说,与史实并不相符。这些传说,却常常成为世人了解王尔烈的依据。比如,“压倒三江王尔烈”,在民间颇令人传诵。
有一年,王尔烈去江南主考乡试。考生听说王尔烈是辽东人,认为其学识不高,只能出“学而时习之”一类的浅显考题。王尔烈得知后,有意想难为一下考生,果然就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考题。但要求以同一题目写三篇文章,内容不得重复,还要分别以“正、草、篆”三种书体书写。结果只有少数人勉强交卷,多数人交了白卷。试后王尔烈应考生的要求,作了三篇范文贴出去,内容各异,篇篇精彩,书法更是利落潇洒,许多人拍手叫绝。后来,王尔烈回京述职,面奏乾隆皇帝说:“江南才子有名无实,学疏才浅,故臣去江南主考,一名未取。”乾隆说:“王爱卿学识渊博,闻多见广,既然如此,不取也罢!”
“然而,王尔烈没有做过乡试主考官”,采访中,马振文这样告诉记者。马振文曾经仔细考证过“三江”所在地,应为“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他说:“清初设置江南省,辖江苏、安徽两省,虽曰江南,但包括安徽江北的土地,南与江西相接,三者都是沿江而治,故称三江。”如果“三江”确指上述三省,那么三省考生是否“云集一处”参加“乡试”呢?马振文表示:“根据史料记载,从清初到嘉庆时期,乡试都是分省进行的,不存在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在一起考试的情况。而且,王尔烈也没有做过乡试主考官,所以,所谓三个‘学而时习之’的考题,完全出于编造者的想象。”
不过,尽管王尔烈没有做过乡试主考官,历史上他却做过一次会试同考官。乾隆四十年乙未科会试有18个同考官,王尔烈列第14名。“但同考官与主、副考官不同,不能出题,只能阅卷。”马振文解释说。
有关王尔烈的另一个著名传说就是“老主同年少主师”。所谓“老主同年少主师”,一方面是指乾隆曾经与王尔烈一起参加过会试,有同学之谊;另一方面是说王尔烈是嘉庆皇帝的老师,有师生之谊。关于这一传说,马振文考证后,认为“也是编的”。
在“老主同年”的传说中,乾隆认为自己生在帝王之家,才能绝不在进士之下,为了证明这一点,一时心血来潮就参加了一次会试,恰好与王尔烈同年。“但是,清代有明确规定:宗室不应乡、会试。宗室可以参加乡试、会试则开始于嘉庆年间,这时乾隆已经死去,何以与王尔烈同年参加会试?”马振文说道。至于“少主师”,马振文则认为:“王尔烈于嘉庆元年才当了内阁侍读学士,不兼其他官衔,这也就是正五品,无论从他的学识还是经历都不具备做皇帝老师的条件。当时‘震动文坛,闻名朝野的奇才’有很多,如纪晓岚、刘墉、王念荪等等,王尔烈与这些顶尖级高手相比还是有些逊色的。另外,‘武闱’‘条奏’事件,更能说明王尔烈不是嘉庆的老师。”
原来,嘉庆四年(1799年)有“武闱”考试,即选拔武官。这时,王尔烈就“武闱”考试问题给皇帝提出几条意见,即“条奏”,却引起嘉庆的极度不满。嘉庆将这个“条奏”发给内阁大学士与兵部逐条讨论驳斥,并要求提出具体处理意见。最后,王尔烈被处以“原摺著掷还”。马振文解释道:“这个‘著掷还’就是处分,‘掷’就是扔,即是将‘原摺’扔在地上,王尔烈必须弯腰去取,这在众臣面前使王尔烈颜面丧失殆尽。”
马振文还表示:“嘉庆的庙号是仁宗,是说他比较宽容、仁厚,很少处分大臣。但是,他当众奚落王尔烈,不应该是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而且,史料记载,嘉庆对待老师朱珪非常尊重,两者相比,说明王尔烈根本不是嘉庆的老师。”
传说,嘉庆曾封过王尔烈为“老实王”。据说,王尔烈为官清廉,直到老年仍两手空空,嘉庆便令其去安徽铜山掌管铸钱炉,给他一次发家的机会。三年过后,嘉庆召见王尔烈,王尔烈从怀中掏出三枚“嘉庆通宝”铜大钱说:“就这三枚钱样子,致仕后可留作纪念!”嘉庆感到他太老实了,顺口说:“真可封你为老实王!”
在马振文眼中,“这也不是史实。”他的理由是:一,从王尔烈所任的职务上看,他没有在安徽铜山当过掌管“铸钱炉”的官,清代在安徽铜山(在泾县南)也没有铸钱炉。二,即便王尔烈掌管“铸钱炉”也发不了财,因为清代的铸钱机构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不是想象的那样可以“大家拿”。三,康熙平定“三藩”之后,除了皇室之外,汉族没有封王的。
王尔烈现象之谜
“历史上真实的王尔烈与民间传说中的王尔烈有这么大的差异,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王尔烈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化史上几乎绝无仅有。”杨铸感叹道。
其实,有关清代文化名人的传说并不少见。比如,在燕赵文化圈内流传着许多关于纪晓岚的民间传说;在齐鲁文化圈内流传着许多关于刘罗锅(刘墉)的民间传说;在两淮文化圈内流传着许多关于郑板桥的民间传说;但是纪、刘、郑三人在传统文化观里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化人,他们的传世作品量多质优,为文学史、艺术史所称道。那么,王尔烈现象是如何产生又该怎样解读呢?
杨铸认为:“特别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是产生王尔烈现象的社会根源。”历史上,,。明与后金在辽东地区的长期战争,特别是1644年的清军入关,给辽阳地区以至整个东北地区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当时,清朝为了占领和统治全中国,决定集中东北地区首先是辽沈地区的人力、财力、物力,“倾巢而出”。其结果使原来已大伤元气的辽阳地区出现了人口稀少、经济衰退、文化断裂的景象。直到清军入关35年之后,辽阳知州杨镳在为《辽阳州志》作序中还说:“予以康熙十八年仲秋奉命来辽,目击心怆:平原旷野,可井而赋,可沟而途,今一望苍莽,风烈气肃;树木少植,三春罕间关之和。炎夏无荫庇之影;百里村落,茅茨石垒,瓮牖绳枢,男妇百结……”据相关史学家考证,当时,辽阳人口不及四万,种植土地不及八万亩。
与此同时,统治者屡次大兴文字狱,把很多文化人流放到东北地区,这些流人们在流放地教书讲学,传播中原先进文化,起到了促进东北本土文化的作用。王尔烈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东北本土文化经过长期断层之后,需要产生一个本土文化的代表人物。王尔烈于乾隆36年恩科会试、殿试中,取得了二甲一名的好成绩。这是在此之前东北地区科举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好成绩”,因而使东北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尊心得到满足,这成为王尔烈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基础。
另外,王尔烈的后裔从事民间文艺活动,也是产生王尔烈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了解,辽阳日报社副总编辑李大葆在《书斋与书坊之间——清代子弟书研究》一书中发现,王尔烈三子王志翰为重要的子弟书作家。所谓子弟书,也称“弦子书”、“清音子弟书”,是乾隆初年兴起的一种流传于市井的可以歌唱的鼓曲艺术,曾盛传于满族人集居地区——北京、沈阳及东北各地。子弟书早期有东城调(多演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故事)、西城调(多演男女恋爱的故事)之分,后又出现了南城调、北城调两个支派。至光绪末年,子弟书衰落,逐渐演变为各种流派的“大鼓书”。
王志翰,号西园,属于诙谐派子弟书作家,是子弟书中元老级人物。他的作品,多用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世态人情;传世作品达十三种,代表作为《阔大奶奶听善会戏》《阔大奶奶逛二闸》《先生汉》等。另据史料记载:王志翰不仅是子弟书作家,还是创作活动的组织者。子弟书最著名的作家韩小窗就曾在王志翰家中成立诗社,从事子弟书创作。
李大葆又在《东北二人转史·辽宁蹦蹦师承总谱·其他部分》中发现:“王尔烈四世孙王龙生,拜热河西林人,号一条龙者为师,在吉林怀德县(今公主岭市)黑林子乡成家,并于此地行艺(演出二人转);其子王海生承父业,又传王金山、王玉山、王龙山(1906年至1920年间行艺)。”
杨铸认为:“这些重要发现,为我们解读王尔烈现象提供了新视角。原来,王尔烈后裔有人从事民间文学艺术的创作与表演,在沈阳的王志翰既是子弟书的作家又是创作活动的组织者;在吉林怀德县的王龙生竟然发展为二人转表演艺术的‘世家’。这使我们不难想象出:王尔烈的传说故事,很有可能是通过‘子弟书’与‘二人转’等民间文学艺术的创作与表演的渠道,逐渐渗透到东北三省的广大城乡民众中去,深深地扎根于厚厚的民间文艺的沃土之中,所以二百年来流传不衰。”
对此,马振文持赞同态度。他说:“王志翰以自己父亲为题材创作一些故事,应该是‘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的事。因为有感情基础,歌颂自己的父亲自然热心,尽量求得完善、完美,而且还要多多益善。有些题材可能就是源于王尔烈讲的,但王志翰却采取移花接木的手法将其加在自己父亲头上。王志翰有才华,在某些创作中嵌入一些他的诗句,用于王尔烈吟诗对对的传说中,这是说得通的。”
马振文意味深长地表示:“我们无意否认有关王尔烈的各种传说,但是,把历史与传说分开,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关文章:
1.王尔烈家训观后感
2.关于王尔烈家训观后感
3.王尔烈专题片观后感
4.王尔烈专题片观后感【精选】
5.王尔烈家训观后感范文
6.王尔烈家训专题观后感
7.王尔烈传世家训观后感
8.
9.党课培训心得体会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