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国有着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而这些民族文化融合碰撞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文化。壮族是中国的第二大民族,据统计2010年的壮族人口就已经超过1700万了,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那么,你对壮族了解多少?你知道壮族是怎么过春节的吗?下面,和YJBYS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壮年
壮年即壮族新年。时间比汉族早一个月。过去,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合家祭祖,联寨拜社,喜迎新年。过去还有以八月酉日为迎新岁节日。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藤州俗不知岁,唯用八月酉日(即十月前后)为腊,长幼相贺以为年。"壮族以八月收割稻谷为新年节庆,因有别于汉族春节而说成是"俗不知岁"。
现在壮族过春节的节期虽然是受汉族春节的影响,但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则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壮族各地的节日是按农业生产的周期而定,自明代以后大部分地区逐渐采用农历节期。壮族的迎新岁活动,与汉族大致相同,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专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后即告"散年",意为新年节期聚庆终止。亦有部分地区的新年节庆延至正月末,采白头翁或艾草合糯米制糍粑(俗称"艾粑")小祭为岁庆终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结束。故通常又将整个正月作为庆新春节期,称为“过正月”、“吃正月”。壮语Cieng("正月"之简称)为春节的代称。
春节从月初一凌晨开始,一直延续到十五日的元宵节才告结束,其中又以初一至初五最为热闹。从初二起,亲戚之间便开始交往拜年贺岁,携带礼品主要是粽子、年糕、猪肉等物,连日不断。来客所带来的礼品,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留一半或换上自家的年货让其带回。过了初五,亲友间的走访贺年便逐渐减少,各家开始筹划当年的备耕工作。到了元宵节,各家又杀鸡备肉,祭拜祖先,祈求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六畜兴旺。春节即告结束。
壮家贺年并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诚的祝福。在大年时节,不论亲友乡邻,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发财”。初二,女儿、女婿带着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外公、外婆看着外孙又是亲又是抱,高兴异常。
春节的传统文娱活动除与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狮、舞鸡、舞春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狮子队的锣鼓一敲,搭起高台,狮子旋回而上,在十几张八仙桌搭就的高台上行走自如,引来阵阵喝彩。
除夕
“除夕”壮家称为“年三十晚”,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这是南宁市壮族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月初就开始做好各种过年准备。除夕这天,壮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合家欢聚,喜庆团圆。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
晚上,各家在堂屋祖先牌位前设供桌,桌前挂一张美丽的壮锦或者刺绣的桌围,桌上置摆大粽粑、年糕、米花糖及鸡、鸭、鱼、肉等贡品祭祀祖先。同时在家中火塘内燃烧一根耐烧的大硬木,直到第二天都不会熄灭,以示子孙绵延久长、烟火不断之意。
晚餐前,各家都以猪肉、鸡、酒、米饭等作为祭品,祭拜祖先诸神灵;然后烧纸钱、燃放鞭炮。祭毕,便开始吃团圆饭。菜肴丰盛,大家开怀畅饮,以酬一年的艰辛和合家之乐,而且这一餐的菜肴要有所剩余,以示“年年有余”。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即“压年饭”,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家家都要守岁,人们等待着子时的到来:姑娘描花绣朵、孩童盼放烟火、老人传授着新歌……子时一到,鞭炮齐鸣,往日宁静的山村僻壤顿时沸腾起来。
过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谓之“招牛魂”(壮语叫“欧魂怀”),意思是老黄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来,新的一年开始,老黄牛又该辛辛苦苦地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开始,有的人家敲锣打鼓,吹萧吹笛,整个村寨洋溢着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壮家包粽子过年,但年三十晚绝不吃粽子。
正月初一、初二
拂晓时,各家妇女竞相奔向河边井旁“抢新水”,同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象的石头回家,以第一个汲挑新水为吉利。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便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保佑六畜兴旺。回到家,然后将新水倒入锅里,与红糖、竹叶、葱花、生姜一同烧开,并以之先祭拜祖先,然后全家饮食。据说:这新年茶会使人万事如意。老人喝了健康长寿、小孩喝了聪明能干、夫妻喝了会和和睦睦。
时近清晨,泉水清洌,姑娘们聚在泉边轮流数星星,待数到天上只剩下一颗星星时,便开始喝新水。村中公认的“伶俐嫂”伴着姑娘们喝新水。大家认为喝伶俐嫂捧的水。就会聪明伶俐,故曰“伶俐水”。第一捧水要奖给第一个到泉边的姑娘,第二捧水大家可以争着喝,聪明的伶俐嫂捧着水将姑娘们逗得欲喝不能,欲罢也不能,她口中还说着许多逗乐的话,整个泉边荡漾着姑娘们的欢笑声。大年初一的伶俐水,是姑娘们向往未来的情感追求,谁不希望自己聪明伶俐呢?谁不想在新年里能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郎君呢?所以,这大年初一的伶俐水,是姑娘们势在必争的。
正月初一,互不串门。早饭后,青少年们穿着盛装,各自相邀同伴好友,就近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过去,南宁还有举行迎春祭祀仪式,“府州县排列彩亭,设土牛,迎春于东郊”;“仪仗甚盛,凡距县城二十里内,男妇老幼,相竞逐队来观,至为热闹”。乡村中也流行舞狮、舞龙和舞春牛等活动的习惯。舞狮队走村串巷,锣鼓喧天,鞭炮阵阵;孩童追随其后,其乐融融。狮子每至一家,主人即以封包相酬,并互道贺语。初一不杀生,午餐素食,晚餐吃年前剩余菜肴。大人给小孩压岁钱。
当天有的地方忌吃粽粑,认为开粽粑会引起田埂开裂漏水。并最忌争吵,人人都求和气、吉利。
由于地域不同,咱们壮族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呢!接下来就让小编来给各位看官慢慢介绍。
抢头鸭
广西凌云县泗城一带壮族春节习俗。年初一晚十二点一过,当在人争先宰杀鸡鸭,重煮粽粑,并按规矩放于祭祀祖先神案上:,粽子剥开置两侧,其外两侧各置放一把夹有猪头肉或猪尾并贴有红纸之大蒜苗。先祭祖宗,后逐一祭灶王、门神、猪圈、牛栏等。祭祀完毕即燃放鞭炮。先放鞭炮者即为抢得"头鸭",认为抢得"头鸭",便会交好运。
凌云县有800多年州府建制历史,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按照凌云当地的说法,农历正月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是老百姓出门玩耍,寻福运,碰财运的大好日子,凌云泗城的“抢头鸭”风俗来由已久,据地方史料记载,凌云泗城古府以开财门“抢头鸭”作为当地老百姓传统求财的吉兆之意,以求来年财源像澄碧河一样绵绵不绝,顺风顺水。近几年来,在民间民俗的推崇者和游泳爱好者的倡议下,凌云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抢头鸭”这一古老风俗的传承和保护,并把这项传统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定名为“水上抢活鸭”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还被列为百色市“十五大体育品牌赛事”之一。
打春堂
平果一带的壮族民间春节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打春堂"即用捣米之杵敲击木槽。现在有一些地方改为以扁担敲击板凳形式,故又称"打扁担",或根据其声响而直称"打虏烈"。小规模特郎一般在村内或院子、厅堂里举行,二三对男女老少持杵或扁担,排于春堂或长板凳两侧,以类似捣米的动作,有节奏地互相敲击,间或敲打春堂或板凳,发出"同打、同打、同同打嘟打"的声响,较大规模的特郎则在村边空旷地举行,数十人排在临时搭起的长凳两侧,在锣鼓的伴奏下有节奏敲击,成百上千围观者则不时喝彩肋威,场面热烈而壮观。较大规模的特郎通常还表演了种植水稻由耙田插秧、戽水耘田到收割打场和舂米尝新的全过程,颇具劳作丰收的喜庆色彩。
吃母粽
桂西一带元霄习俗,每年除夕起,即把一个用约十斤至二十斤糯米包成的特大粽粑"母粽"和若干个小粽粑摆在案台上敬祭祖先。直到元霄节,再次隆堪祭祀祖先后,才把供品撤掉,此为"散年"。"散年"时,即由家中长女搀扶其父母或家中最年长者,,然后剥开"母粽",按家中年龄长幼依次分发,各人则须恭敬接受并将其食完,此为吃"指名母粽"。吃完"母粽",全家老小便携带粽子香火,到村口叉路边或溪河畔,边焚香肃立念"避邪诀"或唱"避邪歌",边抛撒粽叶,此谓之"卖疥疮"、"卖咳喘"和"送凶祸"。
当地人认为,行此俗即可保新年安康,顺遂吉祥。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用当地特产的大粽叶,将十斤糯米、二斤猪肉、三斤绿豆、包扎成大年粽,放在大铁锅中烧煮三天三夜。
这种十多斤重的粽粑,并不是最大的,广西邕宁县的壮族村寨过去在有人中举后,全村要筹集糯米、猪脚等物,包扎巨型粽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