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规划 > 论文: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论文: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0-05-28 12:19:21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

  一、

  原因之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中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又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如果继续维持目前的状况,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将很难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甚至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难以得到保障。农业不稳、农民不富、农村不强,势必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欠缺,社会事业的不足,收入水平的低下,也直接带来城乡矛盾、工农矛盾的进一步加剧,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原因之二是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解决农村问题上已经进行过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80年代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核心是分权。2003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是第二次,改革的核心是减负。,是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方案,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实际措施。过去两次改革是单向的,这次新农村建设则带有系统性、综合性,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方位政策设定。

  二、

  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指出,、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从社会文明建设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前者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这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可以说,这是从统筹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三、

  当前,:

  1、建设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人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农民的素质决定农村发展的速度,决定农村文明的程度,决定农村现代化的进度。所以城乡的良性互动的着眼点应放在提高农民的内在素质上,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跟上时代步伐,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改变过去为增加农民收入而让他们进城打工的做法。同时,这种“互动”还应当在产业链的结构调整中体现出来,由过去的“产业链水平分工”转变为“产业链垂直分工”,比如一个产业链的设计、开发、市场开拓等部分在城市,空间资源及需要密集劳动力的部分在农村,改变过去封闭式的水平格局。

  2、把发展经济、农村社会制度的完善、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结合起来。要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针对农村的社会问题,像一些基层组织松懈、制度涣散、文化生活缺失,治安、社会保障、养老、等问题日趋复杂等。我们应逐步建立起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渐把在城市中已经相对过剩的社会文化资源引向农村,帮助农民把各种社会文化组织发展起来。做到经济、社会保障、社会和谐协调发展。

  3、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全面恢复。在很多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的国家,农村大都风光秀美、民风淳朴,很多城里人有向农村回流的意愿,在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向。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应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应该重新恢复农村本来就拥有的田园风光,农民应该生活在一种相对比较和缓,比较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之中;让一些精神紧张、不堪污染的城里人被新农村所吸引。同时,按照“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农民自身投资为主,村集体出资为辅”的原则,因地制宜,走出一条以民俗旅游产业为依托进行旧村改造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