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湖南师大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设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由于专业面相对狭窄,考生报考这个专业的第一志愿率竟然为零,最后全部靠调剂生源才完成招生任务。四年后,这个“冷门”专业和该院另外三个同样“冷”的地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全都100%实现就业。
无独有偶,历来志愿率都不高的历史系和哲学系,就业率也是连年位居全校前列,几乎100%就业,毕业生大多进入学校、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新闻媒体等行业。
都说就业难,“冷门”专业毕业生按理应该是就业难上加难!然而,记者近日在湖南师大采访时了解到的这些情况却是截然相反,“冷门”专业毕业生居然远远高于很多“热门”专业。“冷”专业何以“热”就业?资环学院院长刘春平教授一语道出个中奥秘:以人才质量去赢得就业先机。他说,因为专业“冷”,反而使得他们比其他院系少了很多世事的纷扰和治学的浮躁,从而更专心、更有精力去狠抓人才培养质量。
针对新生中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奋斗目标不明确的状况,他们首要工作便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哲学系每年新生入校,都由院长和系主任上入学教育的第一课?介绍专业的特点、优势和发展前景,引导学生一步步喜欢上本专业并在专业领域练就一身硬本领。资环学院从1992年起,就为每个年级配备一名教师担任年级主任,2002年开始,又选派骨干教师任班导师。
良好的学习氛围带来了浓郁的学风,每晚自习室里座无虚席,即使寒暑假,也能看到一批批学子留校学习。近年来,这些院系的考研录取率、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均保持全校前列,今年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一个寝室的九位女生全部考上研究生。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一个有效的途径是构筑开放的育人平台。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就是这些院系的一大育人特色。历史文化学院拥有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术带头人,学院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学生学习要求紧密联系。对学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及参加各类竞赛的作品,学院都指派相关方面的教授、专家进行单独指导。
资环学院明确规定,凡教师申报课题和项目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周国华教授是该院的科研大户,他总是让学生从项目合同洽谈、签订到实施全过程参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7名专业课教师,个个有省级以上课题,该专业学生则100%参与了教师的课题研究。廖等多位学生参与的“浏阳市万亩土地开发整理综合项目可行性研究”课题,,并依据这一课题的格式、内容,出台了我国“县级土地开发整理可行性研究规范”。曹丽等6位同学参加了由李德平老师主持的“基于Clari?on—Clipperton区的多金属结核地质模型”项目,其研究成果被外国专家誉为“中国建模方法”。
这样的学习经历,既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素质明显增强,不少学生还在实习时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定了,有的学生则同时被几家单位相中。资环学院刘琼在校期间一直跟老师做课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保送到南京农大读硕后,被点名做江苏省土地管理规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