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规划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时间:2020-09-24 20:36:44

  《冬阳.童年.骆驼队》作者是林海音,这篇课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于1999年被选为小学五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课文。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和方法:

  通过教师创设阅读情境、学生运用品析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像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并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究、交互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学习内容及重点、难点

  学习内容:

  课文围绕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通过学习这四件事充分让学生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像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重点、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运用品析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像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四、 教学过程:

  (一)初解课题,走近林海音

  1.板书课题,请生念课题。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个题目很奇怪。由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呢?

  (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2.师:一个题目,三个关键词,这其中到底包含着什么呢?我相信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一定能更明白。

  3.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林海音。课后“资料袋”中有关于她和这篇课文的介绍,大家读读,看看,我们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解构文本,历数童年事

  1.师:是呀,《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体小说,而《冬阳?童年?骆驼队》便是它的序言。既然是自传,这文中的主人公小英子其实就是林海音,而这文章就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林海音的回忆,随着她的思绪去感受小英子的生活。

  2.请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看文中回忆了小英子的哪几个有关骆驼的片断。

  3.检查读音

  咀嚼jue 慢慢地嚼 jiao 相机指导“嚼”字字形了解其口语、书面语的不同读音。

  4.交流并板书 学骆驼咀嚼 谈驼铃作用 想替骆驼剪毛 询问骆驼去处

  (三)沉浸往事,解读林海音

  1.师:一件件往事,那都是林海音美好的追忆。几十年来林海音一直念念不忘的往事中,你又能读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读一读,并做上读书记号,可以是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标注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是写下自己一时的感受……

  学生自读。

  2.交流“学骆驼咀嚼”

  (1)出示片段,读一读

  (2)请生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预设:①读到了林海音的“呆”

  A.知道什么是“呆”吗?(眼睛直视一样事物,一动不动,目不转睛。)

  是什么让她“呆”了?

  B.请生读好关于骆驼的描写。体会她观察的仔细,体会“那样”中的情感色彩。

  C.师:看着看着,小英子竟然看——呆了!竟然学着骆驼——也咀嚼起来。

  想象当时小英子的神情,讨论这“呆”还是我们平时讲的意思吗。

  齐读本段。

  D.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请学生看插图,猜测小英子大概几岁了。

  体会小孩子的好奇、专注。

  E.师:五六岁的年龄,正是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好奇的时候,看到从没看到的骆驼,怎能不看呆呢?可是三四十年过去,如今她还会因为骆驼而看呆吗?她还会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吗?课文中哪儿告诉你的?

  生读课文15自然段相关句子。

  师: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在现在的林海音看来,这“学咀嚼”的事,实在是一件——傻事。因为这好奇的呆、专注的傻只属于孩子。

  就让我们带着对往事的怀恋,再来读这第四自然段吧。

  3.交流谈驼铃作用、询问骆驼去处

  (1)师:这几段文字与“学咀嚼”这一段不一样,同学们发现没有?(对话描写)

  (2)师:既然是对话,我们就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

  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指名说。

  (3)学生同桌互练,指名一桌桌分角色读。师点评。

  (4)师:对于为什么系驼铃,爸爸的观点是—— 小英子的观点是——

  那你更喜欢谁的观点呢?

  (5)师:从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

  (6)师:这就是童年的小英子,一个对所有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的小英子,一个藏着无穷无尽想象的孩子。

  课文中除了讲她问爸爸驼铃的事,还讲了她问什么?

  (7)指名生分角色读小英子与妈妈的对话。

  (8)课文中妈妈怪小英子“总是问”, 的确是这样,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自己“总是问、总是问”的情景。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话,自己读一读。

  出示文字,生自由读

  “爸,什么叫做贼!”

  “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偷人东西的就叫贼。”

  “贼是什么样子?”

  “人的样子呀!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

  “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随便问问!”

  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妈妈就赶我:

  “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

  我忍不住又问妈:

  “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

  “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

  “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

  “人都是一个样儿,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

  (9)师:可是,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和爸爸——谈驼铃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问妈妈骆驼去向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4.交流“想剪驼毛”

  (1)师:课文中还有一件事——剪驼毛,看看你们又从这段文字里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

  (2)交流:天真、可爱、充满童趣。

  (3)师:多么天真可爱的小英子呀!可是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想给骆驼剪旧毛皮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

  (四)升华情感,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大家一定想回到童年,如果人生有第二个故乡,那一定也是我们的童年。下面让我们齐诵《童年,我心灵的故乡》来抒发我们此刻的感受吧!

  师生齐读:《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童年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踏碎了一地温暖的冬阳,悦耳的铃声打破了旅途的寂寞,至今还在遥远的梦中回荡。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那双清澈透明的眼睛,充满了好奇、天真和向往,在冬阳下学着骆驼咀嚼,驼背上载满了彩色的疑问与幻想。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那旧驼绒的袍子是否还需剪裁,只是那把童年的剪刀,连同城南的干冷的空气,早已不知去向。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心底流淌着深深的怀念,还有一丝淡淡的感伤,不管身处何地,走向何方,我依然执著地把美好珍藏。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五)课外拓展

  同学们,不知不觉一堂课就过去了。最后,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些好书。